溫州公共文化服務激情演繹“四兩撥千斤”

時間:2020-08-03 16:33:24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戴卓蕾 戴佳晨 中欣

城市書房、文化驛站、文化禮堂,特色書店成網紅打卡點,民間博物館、美術館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近年來,溫州公共文化建設創新迭出,妙招連連。溫州市在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優化軟環境,加快文化市場主體培育的同時,通過政策引導,以獎勵和補助“四兩撥千斤”撬動民營力量,參加文化産業項目和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打造新時代溫州公共文化服務新版圖。

城市書房憑“星”獲補助

寬大的落地窗、舒適的沙發、木製的書架,門口擺放著自助借還機等設備。不論晝夜,一刷身份證或者市民卡,書房門自動開啟迎候讀書人。在溫州,這種24小時不打烊的城市書房,是許多熱愛讀書的市民最常去的地方。

自2014年溫州宣傳文化系統著力打造城市書房這張特色文化金名片以來,溫州市財政不斷加大城市書房建設的投入力度。今年4月24日,溫州市財政局、溫州市文旅局還聯合發出《溫州市城市書房扶持補助辦法》,鼓勵溫州城市書房高品質發展。這個全省首個關於城市書房的地方財政支援政策規定,對建成並通過驗收的市區城市書房一次性給予20萬元建設補助資金,並配備相應的電子設備。

該《辦法》還不斷激發城市書房主動創新和自我提升:運作滿一年後,每年考核服務效能,評出三星、四星、五星三個等級,根據不同等級給予4萬至6萬元的補助,考核未達到三星等次的城市書房不予補助。

今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城市書房暫停對外開放。溫州市南塘街城市書房、世紀公園城市書房、智慧谷城市書房等就利用這段時間主動進行整體改造,提升品質,提高“星級”,打造特色主題城市書房。

溫州市圖書館業務服務部主任毛薇潔説,城市書房從2015年開始連續四年被溫州市委、市政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溫州市財政不斷加大支援力度,全市目前已建成城市書房88家,總建築面積20345平方米,累計接待讀者924萬人次。

撬動民營力量發展文化

博物館、美術館,是衡量一座城市文化氛圍和文化內涵的重要指標之一。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溫州,近年來非公有資本不斷進入文化産業,興辦民辦博物館、美術館。屹立在塘河畔的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是民營企業家張金成打造的溫州面積最大的民辦博物館,這座博物館建築採用的磚石來自溫州的700多個村落,館內石刻藏品上溯唐五代、下至明清,共同構架了這座兩層博物館的文化記憶。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除了獲得場館土地30年使用權外,溫州市財政還按建設投用的陳列展覽面積一次性給予每平方米500元的建築補助等。

衍園美術館是家民辦非營利性美術館,由民營企業家沈國林創辦,主要展示近現代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和鄉賢墨跡及文獻,目前該館租用了水心飯店1200多平方米樓房。同樣,衍園之類的租房新辦的博物館、美術館等,在溫州市區範圍內的由市財政按陳列展覽面積給予200元/平方米、不超過30萬元的房租和裝修費用補助。對全年免費開放的民辦博物館、美術館,溫州市財政按陳列展覽面積每年給予50元/平方米、不超過10萬元的獎勵。

沈國林説,創辦和維護民辦非營利性美術館、博物館的費用很大,財政補助、獎勵的金額可能並不多,但很暖心,感受到了政府和各部門的支援,進一步鼓起了他們辦好民辦非營利性美術館、博物館的信心。

溫州市財政局教科文處處長沈顯文口中有個高頻詞:“四兩撥千斤”。他説,溫州市財政部門會同宣傳部門制定了各種政策,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以獎勵和補貼“四兩撥千斤”,巧妙地撬動鉅額的社會資本、更多的民營企業家進入了文化産業。

擺擂臺激發創新活力

不斷地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將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氣質達到完美的融合,這需要精心的設計。去年11月22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體書店特色化項目路演活動在溫州市圖書館舉行,市區9家書店圍繞特色項目背景、服務目標、執行內容、未來經營發展設想等用PPT進行了現場闡釋。

最終,經評審團現場評議、綜合考評和後期公示,溫州無料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藍登圖書有限公司崇賢館等5家實體書店獲得了20萬元的補助。此前,這些實體書店還獲得了普惠性補助。沈顯文説,“項目路演”是個擂臺賽,既激發了各個實體書店的創新活力,為他們的探索提供交流平臺,又體現了政府部門的政策導向,進一步深化了公共文化産品供給側改革。

邁步溫州街頭,實體書店依然是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今年年初,一家2200平方米的跨界綜合書店在溫州市區南塘街亮相,這個叫“書盒1670”的書店,集零售、館藏、展覽、體驗于一體的生活文化空間,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打卡點。

走進創辦于1997年的佐佑書坊,這裡有書、有沙發、有唱片、有馬卡龍搭配中式紅茶。溫州市鹿城區濱江佐佑書坊負責人説:“儘管實體書店經濟效益不佳,但我們不想放棄心中的文化情懷,溫州將實體書店特色化項目納入現代服務業文化産業政策,每年予以適當扶持,更堅定了我們要把書店辦好的信念。”

引導市民體驗和共用

文化情懷似風,社會效益似帆。沈顯文認為,文化惠民一定要進一步落到實處,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既要叫好,又要叫座。通過財政補助引導更多實體書店、文化驛站、非遺項目基地等,添加茶歇、文創、影視、手工體驗等元素,打造體驗式文化服務場所的目的,就是要吸引越來越多的市民、遊客去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體驗溫州文化的魅力。

走進永嘉甌窯小鎮、泰順縣大丘坪村土陶製作體驗基地樂清細紋刻紙、溫州市發繡研究所等非遺體驗基地,常可看到市民、學生或泥條盤築,或捉刀鏤刻,或穿針引線,在體驗非遺技藝。從2018年初至2019年10月,溫州全市共建成了這種非遺體驗基地70多個,共舉辦各類體驗活動5836場,有167萬餘人次參與了非遺項目技藝的沉浸式體驗。泰順縣大丘坪村手工制陶技藝體驗基地等5家還成了新型的鄉村非遺旅遊體驗點。

並且,溫州宣傳文化、財政等部門取消了非遺傳承人需要年齡到65周歲以上才有補助的限制,市級非遺傳承人675人,每人平均獲得補助2000元,總額達135萬元。

此外,溫州還制定了相關政策鼓勵各種公共文化場所和設施進入“共用時代”,針對全市2515個文化禮堂,建立“溫州文化禮堂服務項目點單平臺”等,探索“場地共用、活動共用、管理共用”,有效提高了文化禮堂等的使用頻率和管理效能,並歡迎群眾自主開展各類合法合規的非商業活動。“新建一個文化禮堂據測算至少要200萬元,由舊建築改建的至少要50萬元,而後續每年運營經費至少要5萬元。”溫州市財政局教科文處副處長吳華慧説,目前,省級財政對每個新建(改建)文化禮堂補助資金10萬元,市級財政按地區類別分別給予“3萬元、5萬元、8萬元”3檔獎勵和補助。在提升文化禮堂等公共文化場所使用效率的同時,還需要多渠道籌集資金,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熱心人士支援溫州公共文化服務。

溫州大學一位文化産業專家認為,溫州通過政策引導,以財政獎補撬動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精準滿足市民精細化、專業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推進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方式創新,讓廣大群眾共用了文化發展的成果。(戴卓蕾  戴佳晨  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