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弦上行走 他用文字帶我們走進古琴的神秘世界

時間:2020-04-24 16:20:08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程紀之

編者按:程紀之,工藝美術師、溫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傳播係客座教授、女子學院特聘古琴教師,多年來專心致力於近代永嘉琴學史料的整理、傳承,編有古琴入門教材《東嘉琴學備要·在弦上行走》。他用文字記錄下了自己與古琴的不解之緣,帶領我們一起走進古琴的“神秘世界”,探究古琴製作的民間技藝。

以下為程紀之所著。

古琴的神奇魅力在於它的獨特的音色和工藝品質。從2004年學琴開始,我參閱了大量的古籍,逐漸對製作古琴産生了興趣。在東嘉(溫州古稱)歷史上,有著豐富的制琴資源和許多制琴高手。明代傳世古琴“蕉林聽雨”的唯美更是徹底打動了我。先賢劉伯溫開創了一代文人制器尚像新風,也影響了東嘉無數代琴人。從南田故里到石門洞天,從其著作到坊間傳説,我開始在東嘉區域內尋坊先賢劉伯溫留下的痕跡。雖然,劉伯溫把古琴製作工藝流程很簡明的寫在了他的寓言《工之僑獻琴》裏邊,但是他的人文情懷卻需要我們後人用心用經歷去體悟。

2009年5月,溪山琴坊應運而生,這是新世紀溫州首家專業琴坊。那一年,我會同數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以製作傳世古琴為方向,在溪山館的工作室裏開始了漫長的尚象制器生活。“溪抱草堂桐影幽,山間雲起為君留;琴依蕉葉聲行遠,坊載正音五百秋”。十年如一日,踐行著自己的斫琴觀。

·首選密度適當的經年老杉料

自古以來,人們大都喜歡天生麗質。制琴也一樣,良質很重要。木材本身結構,密度紋路,是天生的,要百里挑一。有了天生麗質,還要經過後天適當的處理,方可使用。制琴第一步在於選材。和古人一樣,我們首先選擇經過自然陳化多年的密度適當的老料。歷史印證了這些老料製成的古琴木性穩定,聲學性能好。“積歲良材出大山,削圭懷璧煥新顏;經年老料誰能用?為器為薪一念間。”通過十年時間的收集,我們儲備了上千片兩三百年以上,少結紋正且疏密適當的杉木老房料面板和部分楓木梓木底板,為制好琴打下良質基礎。

除老料外,我們團隊也偶爾用浙南地區傳統雨淋日曬法、傳説中劉伯溫製作古琴時採用的流水衝擊浸泡法來處理木材。溪山館後山的小瀑布的落差非常適合處理新砍伐的桐木琴材,效果很好。關於木胎之外的其他材料,我們也嚴格按照古法甄選。上等生漆、苧麻、大紅酸枝配件、金徽玉軫、上等鋼弦、絲弦等等。

清代有溫州先賢馬元熙先生用自己院子裏經雷劈後放置多年的梧桐製作古琴:“予太祖銀潢公,以醫名。宅右植梧桐一本,大幾合抱。道光秋間毀於雷火,桐半焦枯,乃更植以新桐,今亦非拱把矣。而舊桐藏之屋角岩池之側,屢經風雨而桐質半堅,因制為琴。斯桐歷予家五世,已近二百餘年,留藏至今,又周甲子,則尤古矣,製成試之,音極清亮,遂名為霹靂。”他的另一次遇良材是在光緒丙戌秋七月,遊西溪之白塔禪林寺時,曾經請好工匠用好杉木替換來明代建築上的桐木楹檻作琴材,他説“此木風剝雨摧,木性卻甚。攜歸為琴,底匹以他木,製成試之,果有奇音,乃嘆古今奇材之不遇知己而終置於無用者,不勝慨哉,爰紀其崖略。”歷史上這些偶遇老料的故事常為人們津津樂道。

·傳統樣式為主,適度創新

傳世古琴樣式很多,溪山琴以經典的款式為主比如伏羲式、仲尼式、靈機式、神農式、號鐘式等,這些款式比較符合傳統審美,外形結構也更符合聲學原理。我們對其內部結構根據自己的理念進行了多次嘗試,特別能把握。針對神農式和號鐘式,我們受崑曲美粧發髻的啟發,對其冠角的造型進行適度創新,別有美感,也非常符合此兩琴式的特點。除此外,我們也根據琴人需要選擇款式。2009年第一床古琴誕生,採用的是蕉葉式。蕉葉式也稱伯溫式,是先賢劉伯溫創制的,這是東嘉文人制器尚像的典範。在他的引領下,我曾經根據工作室溪山館的後山鳳形瀑布水(鳳沼)的造型創制一款屬於自己的款式——鳳鳴溪山式。此琴名“還珠”,曾亮相2018年溫州國際時尚文創意産業博覽會上亮相,獲文化創意獎。

確定了式樣後,關於弦路製作關係到手感,很重要。在木胎階段就要考慮琴面的處理,對此我的理解和追求是,製作琴面要根據人體舒適度來。溪山琴琴面渾圓,弦路低,低頭大,岳山高,手感好,左手可以輕鬆自如的蛇形鶴步、吟猱綽注,右手使勁可以更加放鬆。同時也符合老一輩琴家説的琴弦松鬆軟軟中帶著一定的張力的要求。

·厚面板為基礎的槽腹結構

開挖槽腹是古琴製作中重要的一道工序,我們借鑒前輩“琴音的空洞並不是通透”“琴九德之“透”非人力可逮(楊時百語)”的理念來挖制槽腹,經過多年的摸索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在斫琴時盡最大可能量不透支“琴命”來迎合“凡響”,而是在保證琴的活性的前提下,保持一定的面板厚度,給後人留有餘地,把這個“透”字留給彈奏者和時間。只有通過彈奏者的不斷彈撥,“登頂,回營,再登頂,”隨著時間的推移,用這種方式引發木性的變化,在古琴音色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間接的延長了古琴的使用壽命。這個養琴的過程,我們在製作古琴時是一定不會忽視的。所以在校音環節,我們會根據當下的木聲,盡最大可能的考慮5-10年後古琴音色的變化。在這樣不斷反覆用樣本印證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厚面板槽腹結構和渾厚細膩堅實又清亮,很具金石韻的音質特徵。2019年3月,代表溪山音質特徵的伏羲式“秋雲”琴榮獲2019年溫州國際時尚文化産業博覽會(十大)文化創意金獎。

(秋雲)‍‍

確定了槽腹結構,其他的工藝流程就顯得簡單了。我們制琴所有環節中完全依照古法,儘量把每個細節做到位,所謂工無大小,細節為師。具體流程已有專文敘述。這裡著重提一下影響音色的灰胎厚度和制琴的工期。

·厚灰胎素面漆的典雅風

溪山館的漆灰灰胎一般以大漆鹿角霜灰為主,有時也根據面板結構呈現的音質特點選擇相應增減其他材質的灰胎。工藝上則採用厚灰胎製作,每一張琴都嚴格遵守這一道工序的前後程式,有效的保證了灰胎的穩定。數次嚴格試弦,確保音色不偏離,保證弦路和手感。由於採用厚灰胎,琴體整個乾燥過程相對來説要慢一些。這就延長了整個制琴的週期。

溪山館的面漆一般採用大漆水磨工藝。大漆選用純黑推光漆,以體現古琴樸素典雅的審美本色。琴弦一直採用儲備的上音鋼弦與上等絲弦。實踐證明這兩種琴弦能更有效的發揮溪山琴的音質特點。

溪山館精製琴嚴守古琴製作法度,不偷工不減料,完成一床古琴的製作週期大概需要兩年時間以上。這樣的合理製作週期保證了成品琴的品質。我曾經攜成品溪山琴到天南地北測試,高到青藏高原,冷到北國雪地,熱到南洋西港,遠到法國荷蘭,琴在不同環境下的表現,都很穩定。琴交付琴人使用後,需要琴人不斷地彈撥養護,必要時還需要斫琴師修整維護。新琴需要約5年時間才達到基本穩定。我們儘量控制琴從合底日起到交付使用的週期。

十年一念,不同凡響。我知道堅持自己的理念很是不易。由於新做出來的古琴沒有完全呈現它該有的音色,往往和市面上流行的琴的音色不一樣,並且我們團隊一直呆在山裏專注斫琴,産量低,此前琴又疏于推廣,以至於很多彈琴人對我們溪山琴認識不足。對此,同仁笑言,能夠欣賞和使用溪山琴的人皆是我們的知音。十年時間過去了,隨著知音的增加,從各地使用者在長時間彈奏過程中不斷反饋的資訊來看,溪山成品琴音色都在我們斫琴理念預期的曲線裏變化,並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對於一個嚴謹有匠心的善斫者來説,是人生一大樂事,也給了我們強大的信心——新琴只有通過彈奏者的不斷彈撥,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透”才慢慢的出現,並越來越持久,這才是真透。並且音色一定程度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這一特性,才是傳世好琴應有的品德之一。也是一位優秀斫琴師的遠見。

堅持應該堅持的,讓真正的愛琴人彈上好琴,“一床琴,伴幾代人”是我的願景。讓音色的“通透”自然而然的生發,把這個“透”字留給彈奏者或者後來者去開發吧。(程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