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岩畫是一種世界性的原始文化遺存,各大洲各民族在遠古時代都曾製作出豐富而眾多的岩畫。由此産生的現代意義上的岩畫學是一門在美術史學、歷史學和考古學相結合基礎上産生的全新學科,為世界學界所熱切關注。
中國作為世界岩畫遺存豐富的國家之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已經發現總量達十萬餘幅之多。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岩畫界一直認為浙江地區是上古岩畫的空白區域。直到2002年在與溫州毗鄰的仙居首次發現古越族岩畫,後經我國著名的美術史論家、畫家、詩人王伯敏先生勘察確認為春秋時期古越族岩畫,並在2013年5月被整體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開啟了本地區岩畫學濫觴。
浙江開盛律師事務所主任陳曉明醉心傳統文化、沉湎文史研究。在經過多次實地考察以後,他認為自古以來永嘉、仙居、縉雲等浙東南地區地形相連,族源相同,文化相類。於是孤身一人開始在溫州、台州、麗水等地的千米高山及江河入海口的小山上尋覓距今三千年至一萬年的上古岩畫,搜山檢海,訪岩拓畫,艱難備受,而內心甘之若飴,如是數年,終有所獲。
陳曉明認為,生活在溫州及附近地區的上古越族先民,在其創作的浙東南岩畫內容中體現各類崇拜,崇拜太陽,崇拜祖先,崇拜毒蛇,崇拜鷗鳥,崇拜一切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巨大神秘力量,這也是人類童年的應有之義。
在製作方法上不同於西北地區的啄鑿岩畫,也不同於南部地區的拌入赤鐵礦繪製,上古越族先民是在緩坡巨岩上使用繪圖、鐫刻、磨制等多種方法。本地區多颱風雨水,但是豐富的岩衣和藤蔓又保護了這些史前作品,曆盡歲月展現於今。
從美術史來看,浙東南岩畫以最直接最原始的手法表現了千萬年前的人類對美的追求,古越人以岩壁為圖紙,以礫石為刀筆刻畫了原始生活連環畫。工具簡陋,技法拙樸,但是工程浩大,態度虔誠,儀式莊重,保持了最初的原生狀態。
從歷史學意義來看,浙東南岩畫更是一覽無餘地展現了當時的生産生活、人類婚姻、族群繁衍、巫術宗教、祭祀儀式、稻作生産、房屋祭臺、器皿用具、天神羽人、祖宗酋長、頭顱骨骸、日月星辰、立桿測影、動植物形象、風土人情、民俗狀況等等幾乎所有的內容,而且千萬年來原地未動,與周圍環境構成最直接最具體的一手史料,完整又生動地反映出古越人的生活場景。
從文字學來看,浙東南岩畫已知的文字符號大約有二百多個,這些古越族文字反覆出現在不同地點的古越岩畫上,具有文字學的意義。觀察這些文字既有象形,又有會意。從排列方式和筆畫結構上看,都帶有早期文字的特徵,與商代早期文字相像又明顯不屬於中原文字系統。古越文字的發現,繼甲骨文之後,又將我們的視野向前推進了五千多年,可謂意義非常重大。
岩畫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最古老亦最年輕,最久遠也最時尚。溫州及周邊地區的岩畫發現,既是上古越人對我們後人的寶貴饋贈,也激勵我們去發現、保護,研究上古文化。
溫州及周邊地區的岩畫學雖前無古人,但自陳曉明開始,必有無數來者,幸甚至哉,文以咏志。(陳曉明/文 沈力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