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繞,樹木蔥郁繁茂,碧草茵茵,一條寬闊的盤山公路蜿蜒至山頂。這裡是馬山縣古零鎮的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弄拉屯,踏上6米寬的盤山道,步入山腰,四週雲氣吞吐,山巒回繞,倣似人間仙境,走在這裡,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開拓者的匠心獨運。
“在我的小時候,山上樹木被砍光了,水荒糧缺。現在山林茂密、種竹子種果樹,還開始發展旅遊,完全是兩個樣了……”土生土長的弄拉人蘇柳艷談起弄拉屯的巨變十分感慨。
大石山區的蔥翠綠洲
金秋九月,陽光甚好。藍天白雲下的弄拉屯,四面是鬱鬱蔥蔥的綠色山巒,滿目是青翠欲滴的山林農田。誰曾想到,這裡曾經林草枯竭,石漠化災害嚴重。
過去,弄拉屯是毫不起眼的“山旮旯”,村民以販賣木材為生,山林資源被砍伐一空,山表裸露嚴重,日益形成了碎石遍佈的山體。石漠化也制約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到了20世紀70年代,弄拉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增強,開始封山育林,保護植被。同時,栽竹種果,移植中草藥,修建沼氣池,使這裡原有的灌叢荒山恢復成了繁茂的森林,並逐漸形成“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和果,低窪糧和桑”的立體生態發展模式,被稱為“弄拉模式”。
“通過治理,現在這裡的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之前有天壤之別。”弄拉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韋家良説。
有了弄拉屯的成功經驗,馬山縣參照“弄拉模式”在全縣推廣治理石漠化,實施了以封山育林、石山造林為主要內容的石漠化治理工程。
“我年輕時,附近山體裸露,植被破壞嚴重。經過多年的封山育林,滿山的竹子長得茂盛,竹子加工産業每年為我們村可以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馬山縣加方鄉加讓村拉養屯老黨員黃懷尚指鬱鬱蔥蔥的山巒,嚮慕名而來的遊客細數“弄拉模式”對當地生態建設帶來的巨大成果。
弄拉全屯人口125人,承包耕地面積3.06公頃,山林面積295.6公頃。在石漠化治理中,弄拉屯大力發展林果和中藥材種植,柑橘、枇杷等果樹種植面積達40多公頃,金銀花、兩面針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0多公頃,弄拉人在取得了良好生態效益的同時也收穫了經濟效益。
環境惡劣的大石山區變成了一片綠洲,弄拉屯成為了石漠化山區環境綠化的生態示範區、國家重點防護公益林區,馬山縣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環保部授予的“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稱號。
綠色産業激活生態經濟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搖曳,風光秀麗,有藥用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十幾種,全屯森林覆蓋率高,是一個天然大氧吧,更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
200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援幫助下,弄拉經濟能人李榮光帶頭組建了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旅遊,借力打造當地經濟發展新方式。弄拉人也看到了家鄉的變化,紛紛以山林入股加入到合作社中。
近年來,隨著建設的完善,弄拉景區已經開始慢慢盈利,村民獲得的分紅也水漲船高,從三五千元漲到了一萬多元。
“從2010年起,我們收穫了合作社的經營分紅,並且逐年遞增,在景區打工,做維護建設每天還有100元的收入,山窩窩變成了金窩窩。”蘇柳艷説起現在的好日子來笑得合不攏嘴。跟蘇柳艷一樣,許多外出務工的弄拉人都返鄉就業,吸引他們的是弄拉發展的美好前景,以及合作社提供的大量就業機會。
“弄拉旅遊業的最大賣點是天然的生態體系。”馬山縣農林局局長藍鼎昌告訴記者,弄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億元,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建設,不放一炮,不砍一棵大樹。在這裡,繞山公路沒有開鑿的狼藉,沒有任何一塊石頭因施工滑落。
今後,弄拉景區還將規劃建設一座避暑山莊,一個游泳池,一處人工溫泉……以旅遊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群眾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