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老太自製百餘套民族服裝
目標做齊56個民族服飾進行展演,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
一台老式的縫紉機就是韋碧琴縫製民族服裝的工具。
韋碧琴和隊友展示民族服裝。
舞蹈隊的大媽們在展示韋碧琴製作的江南女子舞蹈服裝。
韋碧琴展示自己縫製的彝族服裝。
一場完美的演出,離不開精美的服裝。在南寧仙葫經濟開發區通福社區天池山小區,已經62歲的韋碧琴不僅組建了一支舞蹈隊,而且他們上臺所穿的民族舞蹈服裝,都是她自己親手製作。舞蹈隊舞出了精彩生活,隊長韋碧琴的一雙巧手也美名遠揚,如今,她的目標是做齊56個民族服飾進行展演。
親手縫製民族服裝
説起天池山五行養生舞蹈隊,社區居民無不稱讚。每次演出,無論是服飾還是表演,必會讓觀眾眼前一亮。舞蹈隊自2009年成立以來,最大的亮點就是“民族”二字,穿自己動手製作的民族服裝、唱民歌、跳民族舞蹈。
記者來到天池山小區,隊長韋碧琴邀約舞蹈隊的隊員們,展示了她製作的壯族、瑤族、苗族、彝族、藏族、侗族、維吾爾族、傣族、蒙古族9個民族的服裝,並且配上了飾品,非常精緻。穿上侗族服飾,跳著侗族舞蹈《多嘎多耶》,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與歡樂。韋碧琴説,她出生在河池環江,或許是因為母親喜歡繡花,她從7歲時就跟著母親一起繡花做手工。長大後,她也會買布料自己親手做旗袍等服裝。2007年退休後,韋碧琴從河池來到南寧生活,起初生活有些不適應,她就跟著老伴到小區會所跳交誼舞來充實退休生活,沒想到居民們也自發跟著她學了起來。兩年後,她召集了小區裏的一些文藝愛好者,組建了天池山五行養生舞蹈隊。“我們跳舞總得要有服裝,每次演出租服裝或者買服裝都很難符合自己的心意,而且尺寸也不合適,所以想自己動手做。”提起親手做民族服裝,韋碧琴特別驕傲。
認真琢磨每個細節
為了做出真正的民族服裝,韋碧琴每次做衣服時都會仔細對比相關照片。這些照片中,有看電視時拍下的民族歌舞表演、有從網上搜尋的民族服飾資料……小到一粒扣子、一條花邊,甚至每個針腳,她都會認真琢磨半天。
“做民族服裝與做普通衣服不同,扣子或花邊用不對,就體現不出民族特色。比如苗族服飾的裙子,有密密麻麻的褶皺,還有精緻的花邊,手工很複雜。”韋碧琴介紹説,這都需要手工折出褶皺,再一個個地熨平,才顯得整齊而美觀。由於都是手工製作,做好一套服飾需要一週時間。截至目前,韋碧琴已經製作出了壯族、瑤族、苗族、彝族、藏族、侗族、維吾爾族、傣族、蒙古族9個民族的服裝150套,每次演出時,他們的服裝都會成為拍照焦點。
由於舞蹈隊都是小區裏一些退休人員組成,經費都是靠隊員們自籌或是外出演出所得,為了將成本降至最低,她常將一些邊角料再利用,做成拼接的花邊材料。
傳播中國民族文化
正是源於對民族服飾、民族歌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才有了韋碧琴組建的舞蹈隊,大家為了共同的愛好而走到一起,希望通過演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
“活到老學到老。我喜歡鑽研和琢磨做民族服裝,也喜歡舞蹈隊積極向上的氛圍,自從做民族服裝和跳舞后,生活變得特別充實。”韋碧琴説,她每週都組織大家練習舞蹈,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十分開心,“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做好56個民族的服飾,讓隊員們身穿56個民族的服裝,給居民們表演一場民族服裝秀。”
通福社區副書記許愛文介紹稱,這支舞蹈隊是社區的文藝骨幹,每年演出30多場。他們自己動手做的民族服裝也讓舞蹈表演提高了檔次。自從舞蹈隊組建以來,不僅豐富了居民的生活,也讓社區風氣和鄰里之間的關係更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