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龍骨
粘龍皮
畫龍身
貼龍鱗
安龍架披龍布
裝龍珠
裝龍耳
一條剛組裝完成的精品炮龍
開欄語
手工是對時間的尊重與敬畏。
手工的創意過程和製作過程,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的內涵——功夫。功夫蘊涵的不僅僅是技術,還包含了很多精神層面和思維理念。手工之所以與現代工業産品有著質的區別,就在於手工能在創意和製作過程中充滿著也許是藝術含量很高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賦予了手工精神力量、靈性和生命力。
在日益工業流程化的現代生活中,與手工相關的傳統工藝在逐漸消失。今日起,本報推出“手工南寧”系列報道,讓我們一起感受手工魅力,追尋與“手”有關的過去,一起暢想手工的未來。
正月十一,是賓陽縣傳統的炮龍節。這一天,數百條炮龍在鞭炮聲中起舞,在烈火中燃燒,象徵著吉祥如意。炮龍節大家都知道,但炮龍是如何誕生的卻鮮為人知。炮龍需要純手工製作,從砍竹子、編竹篾到粘龍皮、畫龍身,直至最後的裝龍耳、龍眼,需要經過數十道工序。兩三名扎炮龍藝人需要十幾天的精心製作,才能做好一條炮龍。
在賓陽縣三聯社區,設立了炮龍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基地,同時也是賓陽縣最集中的扎炮龍基地。有多名扎龍藝人在這裡從事扎炮龍工作,全縣絕大多數炮龍是從這裡“飛”進街頭巷尾的。
據考證,賓陽炮龍誕生於宋朝年間,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扎龍藝人。然而,扎炮龍從來沒有統一的定式,每一代、每一位扎龍藝人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扎龍中,向世人展現了風格各異又十分傳神的各色炮龍。
“龍是中國人傳統的圖騰,但它到底長什麼樣卻沒有人見過。”今年74歲的扎龍藝人馮德存老人説,傳説龍有麒麟頭、蟒蛇身、鹿角、鷹爪、鯉魚尾,卻不知道龍真正的面貌。正因為如此,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龍,製作出來的龍自然風格迥異。
每個扎龍藝人的技藝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細節上。比如,扎龍藝人關艷秋扎的炮龍,龍鱗是金色的,呈V字形,精品龍全身貼滿龍鱗,金光閃閃,栩栩如生;扎龍藝人鄒玉特扎的炮龍有特製的龍脊,還有用真牛耳朵做成的龍耳,獨具特色;馮德存做的炮龍對色彩十分講究,他專門對古書進行研究,根據古書描述給炮龍塗色。
“一千多年來,扎龍技藝在不斷改進,炮龍外觀也在不斷完善中。”賓陽民間炮龍藝術協會副會長伍廣德説,扎龍藝人不斷地摸索、改進工藝,創造出更完美、更逼真的炮龍。
1
扎龍骨
扎龍藝人關艷秋介紹説,炮龍的龍頭、龍尾、龍身等主要部位的骨架都是用竹子扎成的。賓陽縣盛産竹子,每年春節前一個多月,他們就到附近砍竹子,開始扎炮龍工作。
砍回竹子後,要把竹子破成竹篾,編織成龍頭、龍身、龍尾的骨架。光靠竹子編成的竹架子並不牢靠,還要用鐵線打好內架固定好,並用紗布搓成繩子,綁在每根竹篾交叉處。
“整條龍需要用上百條竹篾,有數千個交叉點。”關艷秋説,扎炮龍的第一步十分繁雜,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時間,一個熟練的扎龍師傅紮好一條龍身需要10天左右。
2
粘龍皮
紮好龍骨架後,下一步就是粘龍皮,也就是給龍頭、龍尾貼紗紙,把龍的“皮膚”粘上去。粘龍皮的工序雖然不複雜,但比較繁瑣。紗紙貼好一遍,等幹後要再貼一遍。每條炮龍都要貼幾遍紗紙,有數百張,以防止在舞炮龍時很快被炸開。
3
畫龍身
粘好龍皮後,接下來就是給炮龍上色,即“畫龍”。一條炮龍長十多甚至二三十米,並不用畫整條龍身,只需要畫龍身一小部分和龍尾。畫龍身並沒有特定的圖案,每名扎龍藝人都有不同的畫法,但大致都是給龍身、龍尾畫上龍鱗,給龍爪涂上顏色。
4
貼龍鱗
貼龍鱗,主要是給龍頭位置粘上金紙,看起來像鱗片一樣。這也是一件很繁雜的工作,一條精品龍要貼數千甚至上萬張金紙,需要消耗很大的人力、時間。一些普通的炮龍不貼龍鱗,但看起來不夠傳神,價格也相對便宜。
5
裝龍珠、龍耳、龍角、龍眼
“裝龍珠、龍角、龍耳朵等這些工序是一條炮龍的精髓,色彩畫得好、龍的器官製作安裝得好、龍鱗貼得好,做出來的炮龍就傳神、栩栩如生,否則就變成‘四不像’。”著名扎龍藝人鄒玉特告訴記者。鄒玉特之所以成為賓陽扎炮龍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因為在這些細節上下的功夫最多。龍耳用牛毛製作,龍珠精心設計,龍眼裝上手電筒夜間能發光,通過精細化製作,一條龍整體上看起來栩栩如生。
6
染龍布
因為一條炮龍很長,不可能整條龍都用竹篾編織,再用紗紙包裹,這樣的炮龍也沒法舞動。因此,炮龍除龍頭和小部分龍身、龍尾是用竹篾編織外,大部分龍身是用布來覆蓋的。這些布不是隨便購買蓋上去就行的,還要根據每條炮龍的特點,給布匹染上龍鱗或特定的圖案。
7
組裝炮龍
龍頭、龍身、龍尾、龍骨等部件做好後全部裝在一起,再用染好的布匹把所有部件銜接起來,一條炮龍就做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