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岸邊現古窯
古窯出土的頭像有明顯的南方人特徵。
一座古窯靜臥在南寧邕江岸邊,數百年的黃土掩埋模糊了它當年的模樣。然而,經過兩年多的考古挖掘,廣西文物工作者逐漸揭開這座古窯的神秘面紗——
古窯位於南寧市仙葫開發區三岸村一隊附近邕江右岸斜坡上。2013年3月,文物工作者進行邕寧水利樞紐工程水淹區文物調查,途經這片野地時發現了瓷器殘片,經過搜索,又在岸邊灌木叢下發現了厚度近2米的瓷器碎片堆積。從堆積層中清理出大量碗、盤、碟、罐甚至煙斗等日常生活用具殘片,其中不少器皿還保持著燒制時的層疊狀態。考古人員認為附近一定有窯址……經過兩年多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三岸古窯終於呈現在世人面前。
記者近日在考古現場看到,儘管經過數百年的風雨侵蝕,清理出土的兩座龍窯依然輪廓分明。龍窯沿傾斜的山坡而建,長度、寬度不一,呈中間大、兩頭窄的橢圓形,以黏土和方磚為壁,窯身部分垮塌,但窯室結構保存較好。
“已經確認這裡共有4座龍窯,目前已經發掘了兩座。”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覃芳告訴記者,三岸窯是明代南方地區流行的典型龍窯形制,從山腳往上,最下面的叫“窯頭”,最高處叫“窯尾”,依次建有窯門、火膛、窯室、排煙孔等。窯的結構在這一時期比較罕見,其上限可能到宋代。而相較于宋代的龍窯,明代的窯室增加了擋火墻,這樣燒窯時使用的燃料少,升溫快,窯內溫度高。廣西博物館研究員鄭超雄介紹説:“擋火墻可以隔離煙灰,讓熱力緩緩經過每一間窯室,保持足夠的窯溫,使龍窯的溫度達到1200℃以上,燒出來的瓷器更加堅固、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