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聲音,來自山間地頭、山嶺溝壑。那些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古老歌謠,哼唱於稻田間,高歌在山林裏。1月2日,由自治區文化廳、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廣西民族博物館承辦的大型公益活動2015“暢享民歌”落下帷幕,一首首純樸動聽的原生態民歌登上了閃亮的舞臺。
“暢享民歌”活動秉持“唱民歌,酣暢淋漓;聽民歌,樂享其中”理念,自2015年11月1日正式啟動以來,歷經報名、海選及復賽工作,全區共有10組專業組選手和34組非專業組選手晉級決賽。專業組選手大多數來自廣西各大高校藝術系、聲樂係的師生以及藝術劇院的演員,讓人看到了民歌傳承發揚的堅實力量。非專業組選手的表現也毫不遜色,唱歌伴隨著他們的衣食住行,寄託著他們的喜怒哀樂。
決賽現場,由富川瑤族過山瑤演唱組合所表演的原生民歌《挖地情歌》十分接地氣,男選手穿著草鞋扛著鋤頭,女選手則拿著鐮刀背著籮筐,原汁原味的嗓音不染鉛華、不事雕琢,散發著山野的氣息和草根的馨香。雖然他們的衣服褲子都打著補丁,但邊做農活邊談情的熱鬧氛圍讓人忘卻貧困,留下歌唱的歡樂。
當天的決賽不僅涌現了許多原汁原味的民歌,也有不少全新創作的歌曲。來自賀州賽區太陽鼓組合將吉他背上了舞臺,原創的瑤族歌曲《瑤夢飛溜飛》吸收了瑤族“啦發調”“飛溜飛”等民族曲調創作而成,通過民謠吉他伴奏,引入現代元素,旋律歡快熱烈,展現了瑤族人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中國夢、民族夢的美好心情。
經過激烈的角逐,大賽分別決出專業組和非專業組一、二、三等獎和優勝獎。其中,周善文等表演的瑤族山歌《瑤族開山歌》獲專業組一等獎,由侗族琵琶大歌隊表演的侗族大歌《山裏草莓》獲非專業組一等獎,“尼嘹組合”以田東嘹歌《仰岩嘹》征服評委和觀眾,被選為2016年“民歌傳播大使”。
歌聲故事
龍幺妹演唱素苗山歌《苗妹如春花》。記者 賴有光 攝
目不識丁歌傳心
“我不知道自己幾歲了,30歲左右吧。”聽到有人詢問年紀,龍幺妹滿臉歉意。這個聲音輕柔、面帶羞澀的苗族婦女來自百色市隆林縣蛇場鄉馬場村大壩屯。由於家庭貧瘠,沒人記得她是什麼時候出生的,也從未走進學校讀書識字。
小時候,龍幺妹常跟著爺爺上山砍柴,邊砍柴邊學著爺爺的聲調唱山歌。在年復一年的艱辛與困苦中,山歌是龍幺妹唯一的心靈寄託,也是她宣泄情感的方式。去年11月,在縣城打工的親戚將“暢享民歌”的消息告訴龍幺妹,鼓勵她到山寨外的世界看一看。
去年11月28日,龍幺妹的丈夫騎著摩托車,帶著她趕了3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百色(隆林)分賽區海選現場。龍幺妹穿著自己親手縫製了一年的明黃色嫁衣,從海選一路唱到了南寧總決賽。雖然最終只獲得了優勝獎,但她仍滿懷感激。因為比賽前的晚上,工作人員曾帶她遊覽南寧,這座城市的美麗夜景將是她最珍貴、最美好的記憶。
南寧平話山歌《新春》。記者 賴有光 攝
平話山歌讚南寧
在搭檔陳三斤的攙扶下,衣著樸素的楊達堅走上舞臺,稍稍平定情緒後放聲高歌:“新字來唱新世界,到處高樓工業園,開放改革大爭氣,人人動腦出銀錢……”兩人合作的歌曲《新春》是“暢享民歌”舉辦五屆以來,南寧平話山歌首次闖進決賽。
作為南寧特有的傳統民歌文化,平話山歌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對比廣西其他少數民族的山歌,平話山歌實屬冷門。“我天天都要唱,參加比賽就是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平話山歌。”楊達堅和搭檔都是高新區愛心山歌藝術團的成員,雖然目前團員只有16人,卻並不影響大家唱歌的熱情。
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人執著地發揚和傳承,這一原生民歌才得以不斷壯大。如今,平話山歌已從民間唱進了市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有的學校特別開設了平話山歌音樂教學課,三塘鎮中心小學更被列為平話山歌的傳承基地,越來越多的年青一代成為平話山歌的傳唱者。
賀州平地瑤原生態民歌《梳嫁》。記者 賴有光 攝
聲聲哭腔情意濃
48歲的蘇現花又一次穿上嫁衣,不過這並非在現實生活中,而是在舞臺上。蘇現花穿上棉布花裙,大嫂一邊替她梳頭、插頭飾,一邊聲聲叮嚀。當蘇現花用哭腔唱響民歌,即便聽不懂瑤話,也能感受到“新娘”出嫁前對父母的感恩與眷戀。
蘇現花是富川縣石家鄉黃竹村六丈平地瑤民俗表演隊的一員,他們的節目《梳嫁》以情景劇的形式,生動展現了當地的哭嫁習俗。主角蘇現花在當地經營一家小店,雖然距離出嫁已過了20多年,但每每想起當時哭嫁的情景,她仍有些感傷。
除了獨唱部分,《梳嫁》還包括合唱以及8名女童歌唱童謠。負責編排節目的林振玉是富川縣文化館副館長,也是黃竹村人。“小時候我就一直很好奇,新娘出嫁前會在房間裏做些什麼?”林振玉説,《梳嫁》真實地展現了平地瑤出嫁時的場景,穿插的童謠寓意著民歌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