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於亭子村口的半截石碑,為研究江南區和亭子的歷史文化、商賈文化、街巷文化、碼頭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例證
平話起源於亭子,又以其為正統。平話文化從這方水土走出,源遠流長,成為八桂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或許可以説,在平話人的心中,亭子是永遠的故鄉。從東晉至今,走過1600多年的亭子,就如一本厚重的史冊,沉澱了歷史,散發著獨特魅力。
始建東晉亭子圩市盛極一時
粼粼邕江水將城市分南北,亭子屹于南岸。宋朝時,名將狄青所率的士兵駐守此地後,與當地百姓通婚,語言的融合逐漸演變成了平話,這裡也成了最早的平話人聚集地。可以説,亭子在平話人的心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史料記載,在古時,亭子包括堯頭嶺、白沙一帶。亭子街附近的地域由邕江沖積而成,村民在河灘上搭戲臺(因地質鬆軟,戲臺為石頭建築,以“鎮”土地)、建圩亭。據民間傳説,因圩亭形似亭,故地名為“亭子”。
如今的亭子,遠離城市中央,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寧靜,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城邦興起之前,這裡就已經盛極一時。《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記載:“晉興縣,東晉大興初,置治所在廣西南寧南,鬱江南岸。”晉興郡、縣治所,就是如今的亭子圩。
1600多年來,由於晉興郡治以及二十世紀初邕寧縣人民政府曾設在附近,對這一帶的集市貿易産生了積極的影響。亭子從古時起,就是廣西重要的圩鎮和物資集散地。周邊地區的農民和商人,都將農産品和牲畜運至亭子圩交易。
亭子圩究竟有多繁盛?有記載形容當時集市的盛況:春節前的幾個圩日有三四千人趕圩,人聲鼎沸,在兩公里外都能聽聞,三日就有一圩,馬馱、擔挑、雞公車……在當時的亭子圩,貨物源源不斷地運來,有北海生螃蟹、鵪鶉、紅土龜、山瑞等山珍海味,還有山貨、谷米、蛋品、大塘柑果等土産,一應俱全。
這是舊時的亭子,繁華程度一點不輸現代商賈要地。
現代亭子平話文化遍地開花
如今,繁盛褪去,亭子多了一份寧靜,但走近它,仍能依稀感受到舊時圩市帶來的繁華。亭子,依舊是平話人的聚居地,平話文化在這裡遍地開花。
以平話美食為例,其以中原漢族食物為基礎,經過平話人的加工改造,現已成為富有南寧地方特色的美食。産生於清末亭子圩市的亭子油炸粽、剪粉等,這些遠近聞名的亭子小吃,至今仍被居民津津樂道,每年元宵節,居民們會聚在一起,共同烹制這些美食,和街坊鄰居一起分享。而由於每一份都是新鮮出爐,居民們不得不排著長隊等待美食,這就有了居民穿著冬衣排長隊的景象,雖是等待,但心情愉悅,有説有笑,儼然一幅喜慶畫面。
除了飲食文化,山歌文化、廟宇文化、建築文化等平話文化也在亭子誕生,並蓬勃發展,遍地開花。
江南區平話人聚居區老宅數量眾多,據文化部門實地調查,至今仍保存完整的老宅,在福建園街道、江南街道、沙井街道、江西鎮、蘇圩鎮等地都分佈有。亭子村的莫文驊故居是其中的代表,莫文驊是新中國成立後南寧首任市長,提起這位從家鄉走出的名人,亭子人都充滿了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