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飛歌·2015”晚會搬進會堂連演三場
綵排揭開晚會神秘面紗
舞蹈演員正在綵排《鴻雁》。
8月18日,南寧市民族藝術基地排練場內一片繁忙,8位男舞蹈演員在編導李皓的帶領下舞動雙臂,模倣大雁飛翔的姿勢。他們正在排練第十七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15”晚會其中的一個節目《鴻雁》,而整場晚會的排練已經于17日全面鋪開,南國早報記者從組委會處獲悉,第十七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15”晚會將於9月17日、18日、19日在南寧人民會堂連演三場。晚會以“情牽絲路·大地飛歌”為主題,分為上篇《雲上歌圩》、中篇《天下民歌》、下篇《絲路歌匯》和尾聲《大地飛歌》四個篇章,打造“情動天下的盛大歌圩、樂動天下的民族歌海、浪漫多彩的海上絲路”三大情景。隨後,記者還從總導演李紫君、副總導演李凱、音樂總監竇鵬及音樂製作人秦萬民、洛一等主創的口中,詳細了解到這臺劇場版晚會的創意和亮點
1
突破傳統,打造精緻舞美
今年,“大地飛歌·2015”首次進行創新,實現由室外大型廣場演出模式轉換到劇場演出模式。創作空間的不同,對主創來説是一種挑戰。他們認為,劇場版同樣會帶給觀眾撼動人心的視聽盛宴。
李凱表示:“在外場做的是廣場文化,它需要大而全的包裝手段,包括煙火等一系列的輔助手段,這一次放室內,也許可以讓‘大地飛歌’回到舞臺藝術的本體,最後的效果會非常精緻。”之所以對每一個節目精雕細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演出空間的轉變。李紫君介紹,廣場晚會的舞臺離觀眾遠,一般來説舞蹈可以用幅度大的肢體語言和漂亮的道具來修飾,今年晚會是劇場版,舞臺離觀眾很近,是一種近距離的觀賞模式,“觀眾能清楚地看到你的呼吸,看到你的動作質感,因此對品質要求更高,要求舞蹈的每一個細節,演員的每一個表情,都要非常到位、細膩以及帶有情感。”
2
強化與觀眾互動體驗
演出模式轉換後,“大地飛歌·2015”將打造“體驗式民歌晚會”,通過舞臺表演區的延伸、前廳體驗區的設置,化大眾被動觀演為更多元的互動參與,在“迎客”和“送客”環節做足文章,讓觀眾從步入會堂的一瞬間就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在結束時留下依依不捨的腳步。
李紫君向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幅畫面:“觀眾入場後會聽到音樂,聽到有人唱歌,唱的是原生態的歌,觀眾會好奇這個聲音從哪來?當看到三三兩兩的演員在那唱歌,觀眾就會漸漸融入民歌情境,會跟演員照相或者停下來仔細聽演員唱歌。同時,我們還設置了繡繡球的展臺,觀眾可以欣賞到演員繡繡球,也可以自己動手試試。當觀眾完全進入劇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時光人在大銅鼓上行走,暗示著時光在流逝,離‘大地飛歌’晚會開始的時間越來越近了,這會令觀眾更有期待感。此外,劇場裏還設置有一些行為演員在舞臺上或舞台下與個別觀眾做互相交流的環節。”這樣獨特的欣賞和體驗感受得益於表演區的獨特佈置,李紫君解釋道:表演區不僅僅局限在舞臺上,在觀眾入場的地方就會佈置表演。李凱則表示,“大地飛歌·2015”是一個可以觸摸的晚會,強化了體驗式觀演關係,豐富互動環節,以歌圩的形式開始,以歌圩的形式結束,真正回歸民間民歌盛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