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剛來時很不願意,説子女們不孝,把自己丟下不管;住習慣了又説我們護理得好,還介紹親戚朋友來這裡。”8月4日上午,在上林縣福壽老年公寓(上林縣社會福利院),護理員韋小英正在幫幾位老人整理床舖。她説:“現在我們護理的老人多了,工資也漲了,工作卻輕鬆了不少。”
上林縣社會福利院于2002年開業,設有136張養老床位,配備了29名“吃財政飯”的工作人員。由於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職工習慣了吃“大鍋飯”,人浮於事的現象凸顯。韋小英説:“最忙的時候,一線護理人員只有幾個,我一個月都沒能回一次家。”服務項目少、設施更新慢,該院一半以上養老床位常年閒置,這與上林縣“長壽之鄉”的地位極不相稱。
為了走出“床位閒置-福利院收入低-職工待遇差-服務不到位”的經營怪圈,在民政部門的支援下,2014年,上林縣果斷對社會福利院進行“公建民營”養老機構改革,通過公開招投標選擇經營者;福利院原有工作人員雙向選擇、競聘上崗,徹底解決人浮於事的問題。同年5月,優中選優的中標企業入主經營,不到一年時間就投入380多萬元用於設施更新改造,電梯、監控系統以及健身室、文化娛樂室、門球場等一應俱全。
現年76歲的藍月珍,是上林縣福利院開業後入住的第一位老人。看到新的設備、新的環境、新的護理員,老人心裏反而犯起了嘀咕:“我是五保戶,福利院就是我家,現在私人老闆花了這麼多錢,會不會增加護理費?我可負擔不起啊!”
“公建民營,‘公’字不能變。”接手福利院經營的蒙立廉院長告訴記者,“民營”不會改變福利院的公益性質,對於藍月珍這樣的五保老人,福利院在提高服務水準的同時繼續給予免費供養。“這是民政部門對我們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我們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五保老人要供養、收費有“限價”,經營者如何從中獲利呢?蒙立廉解釋説,一方面,福利院精簡工作人員,一線護理員分組包乾、多勞多得,在節約開支的同時提高員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升服務品質,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我可以保證,每一位老人身上都穿著乾淨的衣服,每一間房間都沒有異味。”蒙立廉説,福利院不只是“養老”,還要讓老人生活得有精神、有樂趣:“我們購置的空調、電視機已經到位,下一步還將擴大經營規模,尋求與志願服務組織合作,讓更多的老年人到這裡安享晚年。”
“來這之前,我考察了市裏好幾家養老院,最後才選了這裡。”離休幹部吳汝臣告訴記者,“福利院的護理人員很負責,換衣、洗臉、刷牙、喂飯,從來不給老人臉色看,這些我都看在眼裏。”吳老説,住在福利院既能安度晚年、又不用拖累兒女,“我很滿意,孩子們也能少操些心。”隨著老人們的口耳相傳,改革僅僅一年,福利院收養老人人數增至123名,不少外地老人也慕名而來。
“有人説民營養老靠不住、負面新聞多,我説‘百聞不如一見’——福利院門口有實時監控視頻,過路的群眾都可以來看看老人的生活到底怎麼樣。”蒙立廉對經營的前景信心十足。“養老是朝陽産業,只要我們做好服務,未來還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公辦轉民營,提高了養老床位使用率,充分發揮了福利院應有的社會功能。”上林縣民政局局長覃世務表示,目前該縣正在著手將公建民營模式推廣到13家公辦性質的養老院,並已向社會發佈了招標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