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是一座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占58.12%,是全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首府城市。如何讓多民族群眾實現文化認同、價值相通、人心相聚、共同富裕?南寧市近幾年推行的一系列做法值得點讚。
近日,國家民委文宣司、南寧市委宣傳部、南寧市民委聯合組織國家民委所屬新聞單位、部分中央駐桂媒體、自治區及市屬新聞媒體的新聞媒體記者組成新聞採訪團,開展“民族團結南寧行”集中採訪報道活動,全方位展示南寧市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活動中的好經驗、好做法。
少數民族群眾生活有改善
兩年前,良慶區那馬鎮壇板坡還是個落後的小村莊,今天,壇板坡不僅村容村貌大變樣,村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記者走進良慶區那馬鎮壇板坡,乾淨整潔的村道,裝飾一新的民居,還有一片片長勢喜人的火龍果和柑橘樹映入眼簾。那馬鎮黨委書記李鶯介紹,壇板坡人口中85%是壯族,由於土地貧瘠,直到2012年全坡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3800元。2013年村裏經過多方考察決定,通過土地流轉、改善村容村貌,大力發展現代瓜果蔬菜觀光采摘園,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壇板坡取得的成績只是南寧市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模範城市、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産生活工作中邁出的堅實一步。早在2011年,南寧市就出臺全區首部《南寧市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設立了6項民族專項資金。
今年,除民族工作經費外,南寧市還投入其他5項民族專項資金共計1220萬元,並加大對上林、馬山、隆安等3個少數民族聚居縣的專項扶貧資金的投入。據統計,從2011年到2014年,南寧市財政收入從363億元增至526億元,平均增長13.1%;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5元增至27075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至8576元,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實現穩速增長。
爭當民族團結典型榜樣
南寧市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活動中,以“五爭五比”為活動載體,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代表。
上林縣西燕鎮上綢莊坐落在大明山深處,地勢陡峭,懸崖遍佈周邊。這樣的自然條件不但阻礙了經濟發展,連居民的日常出行、孩子們的上下學都成了難題。當地經濟發展不起來,村民們商量決定開山取道、劈山修路。修路難度大,資金很關鍵。
原上綢莊經聯社主任藍鳳秀母子帶頭慷慨捐資8萬元。其他村民見狀很感動,紛紛拿出自己的積蓄,初步解決了修路資金問題。經過10個月的建設,一條長3公里、寬6米的盤山公路終於打通了。藍鳳秀也被評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
這是南寧市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五比五爭”活動考核評比的一個生動典型。以“五比五爭”活動為載體,評選出各行各業奮戰在民族工作戰線上,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代表。通過他們的示範引領作用,在全市形成學習先進、爭當先進、趕超先進的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
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有了“家”
南寧市是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城市。對於如何管理好數量龐大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南寧市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城市民族工作路子,探索研究出“13456”南寧模式的民族事務服務體系,使來到南寧工作、生活、旅遊的少數民族群眾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服務,找到家的感覺。
近年來,南寧市圍繞提升各族人民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幸福感,組建了具有南寧特色的“13456”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體系,即成立全國首家地市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中心;構建市、區、社區三級服務網路體系;建立完善工作準則、隊伍建設、結對幫扶、法律援助四項基本服務制度;成立民族幹部骨幹、少數民族聯誼會會員、社區“民族之家”成員、志願者以及民族工作資訊員、協調員、專家顧問五支服務隊伍;整合推進外來經商就業、住房租賃、子女入學、法律援助、困難補助、清真食品六大服務。
2014年,南寧市投入70萬元,持續加強“13456”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技能培訓、公共就業、子女教育、醫療保健、計劃生育、法律援助、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方面享受市民待遇。一年多來,該服務平臺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就業創業服務8000人次,解決住(租)房問題超15000人次,技能培訓6400多人次,解決了近萬名隨遷子女入學難問題。
增強少數民族聚居區“造血”功能
作為廣西扶貧攻堅的重點地區之一,南寧市部分少數民族鄉和少數民族聚居地生存環境惡劣、缺水少土,基礎設施薄弱。近年來,南寧市大力開展精準扶貧,提高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造血”能力,讓偏遠山村舊貌換新顏。
近日,記者走進馬山縣古寨瑤族鄉,感受到一股濃郁的民族氣息撲面而來,生産勞動活躍。據古寨瑤族鄉黨委書記藍鼎昌介紹,該鄉抓住瑤族鄉成立30週年的契機,從市、縣兩級爭取到專項資金,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依託古寨瑤族鄉地域特色,選準“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花、平地糧”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金銀花、竹子、桑蠶、黑山羊等特色養殖,培育了古宜山莊、瑤鄉金銀花公園等旅遊景點,形成迴圈産業鏈,産業發展得到促進,文化得到傳承,村民的生活明顯改善。
南寧市根據馬山縣古寨瑤族鄉、裏當瑤族鄉和上林縣鎮圩瑤族鄉的實際情況,堅持精準扶貧。從2009年到2011年,市政府連續投入1億多元,實施村屯道路、人飲工程、文化、水利等項目300多個,使3個民族鄉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去年還借兩個瑤族鄉鄉慶,在原有資金安排的基礎上,從市長預備金裏給每個鄉補貼1000萬元,主要用於改善老百姓的民生,讓民族鄉的群眾感受到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和關心。
讓少數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南寧市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民族文化氛圍濃厚。近年來,我市通過開展民族歌曲進酒店、民族風情進校園、民族傳統體育健身項目進機關的民族文化“三進”活動,讓優秀的民族文化薪火相傳、弘揚發展。
從2011年開始,南寧市大力開展民族文化“三進”活動。同時,利用南寧市鄉村社區文藝和諧大展演,挖掘、激活基層民族文化,並且重點打造各縣區具有民族風情的節慶活動,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
通過保護與傳承,讓民族文化世代相傳。目前,壯族歌圩等4個項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壯族會鼓等46個項目進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同時,通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春天的旋律·跨國春晚等大型跨省、跨國文藝活動,南寧市的少數民族文化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