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
古寨情懷
打聽到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鍾山鄉平流村的古壯寨保存有較為完整和古樸的壯文化元素,他們決定對壯寨的生態現狀進行考察,通過攝影和設計的手法,以海報形式擴大壯文化知名度。
怎樣的創作才能擺脫人們常用的模式呢?他們想到了古壯字。在黃清穗看來,文字是一個民族的內在特質和文化承載物,積澱著壯族人獨特的思維習慣和文化心理,反映著一個民族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文明。他們設想採集古寨原生態的人像和場景,把古壯字與圖像融為一體,讓畫面充滿故事藝術感,以此闡述壯文化的生態與變遷。
為了更好地詮釋壯文化,他們諮詢了壯文化研究專家,並從201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方塊壯字研究》和2012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古壯字字典》中選取了10個有鮮明特徵的古壯字。揣著第一手資料,扛上攝影器材行當,帶著一股激情,陽春三月,一行5人便興衝衝上路了。
在崎嶇山路行進9個小時後,他們來到了這個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平流壯寨。壯寨像一位年邁的老者,安靜坐落在桂、黔、滇三省交界處。在黃清穗眼裏,“他歷經世間的滄桑,依然保存著初心;他一生子孫滿堂,卻沒有多少人回望。我偷偷看了他一眼,他很寧靜,安詳地躺在搖椅上,在做一場夢”。
養于深閨的壯族古寨,仍保存有壯族特色的幹欄式建築。跟村支書表明來意後,老支書熱情地把他們安頓在自家木樓住下。一個晚上,和支書了解村寨人事後,他們決定以村民的日常習俗為拍攝對象。
次日天空飄起毛毛雨,使得坑洼的山路泥濘起來。他們迫不及待地到村子裏轉悠踩點。通過現場考察,場景確定下來了,但人物卻令他們犯愁:這個時候正值村民過完春節外出打工,全寨400多人,常年在外務工就有300多人,寨子幾乎成了“空殼”。老支書好不容易物色到了幾組人選。其中一位小夥子今年17歲,第二天就要前往廣東打工。穿上本民族服飾有點彆扭的他,靠在老屋木梯前沉思不語。那染紅色的“殺馬特”髮型與傳統老屋形成鮮明對比,他們把這一場景記錄下來,透過鏡頭,可見一種時代的交替。
當要拍攝一組表達愛情的照片時,他們剛好碰上去年在外打工回來蓋新房的一對年輕夫婦。男子是本村人,女子是同鄉,都在廣東打工,通過QQ在網上認識戀愛。穿上老一輩留存的民族服飾,站在油菜花田裏。透過鏡頭髮現:愛,讓他倆緊緊相依……
傳承
現代途徑
當一組組照片拍攝完畢,他們的內心增添了幾許惆悵與力量。歸途中,看著漸行漸遠的古寨,黃清穗耳邊響起村民羅大叔的一句話:“我們家明年也要在山下蓋新房啦!你下次來可能見不到這老房子啰!”這讓他想到一個現實問題:古寨建築在時代大潮流下可能若干年後便不復存在,而他們能做的是什麼。然而,“擔憂沒用,能做的只能是加強關注,引起共鳴。”
與古寨相似的是,在現代社會日益向前發展的今天,許多民族文化元素由於不適應當代生活的需要而逐漸被人們所拋棄或遺忘。人們不斷唱響輓歌,挽不回順應時代潮流的步伐。在黃清穗看來,現代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排斥現代化。不是社會拋棄了傳統,而是我們沒有把傳統融入現代。民族文化的保護,不應該是封閉的,應該是開放的。
他們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現在的壯族人已經沒有多少人認識本民族的文字,“你若強加於人學習,可能沒人樂意。”但是,通過現代化的拍攝設計手段,將古壯字魅力以全新表現方式呈現出來,通過這種創意呈現,吸引了人們對壯文化的興趣。他們將設計出的作品製作成微信專題,引來不少點擊率。良好的視覺效果和創新的設計,使不少人轉載的同時,不約而同前往偏處一隅的小場館觀看。公益海報展出當天,來了不少觀眾,都是從微信一看到資訊就來一睹真圖的。一位觀眾告訴記者,他起初不知道古壯字是什麼,原來這麼美,更讓人透過這些文圖了解到文化的內涵。比如那哥倆坐在山頭聊天,是一個“必”字,就是“兄”的意思,圖解“可交心,即兄弟”,原來古文字內涵這麼深,很受啟發。
誰説傳承文化只能傳承些器物?我們需要民族文化,不僅是其特色的元素,更是其內涵,是現代社會仍然需要的處世哲學、精神信仰與思維方式。黃清穗認為,壯族的美,體現在自然和生態上,那是一種崇尚自然、萬物有靈的精神追求。他們在創作中,便是融入了這種情感與思想,才激發出人們認同的設計靈感。
從探尋、挖掘、蒐集、研究民族文化的“打地基”,再到用創意元素和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的“搬磚頭”,最後用他們的話説就是“唱山歌”:通過現代人易於接受的方式拋磚引玉,燃起人們對壯文化的喜好與希望。他們用創意傳承的方式,激發起人們對民族文化的關注,而要真正達到有效傳承的目的,就需要激發更多行業生産出本民族飽含文化內涵的民族品牌,讓民族傳統融入人們現代化的生活,用民族文化的精髓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
他們做的,是探討一種前行的力量。我們要做的,還有更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