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山縣裏當瑤族鄉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與經濟承載力相適應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對生活垃圾分類實施“分片包乾、分戶保潔”處理模式,並執行“瓶瓶罐罐紙電1357”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今,愛護環境衛生,建設生態家園,全民參與環境治理,袋裝和定點投放生活垃圾的良好習慣在裏當已經養成。
馬山縣裏當瑤族鄉基本村村建成了較為規範的垃圾焚燒爐,對此還從人力、資金等方面進行保障;成立了衛生管理理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確立了衛生“門前三包”(即一包門前整潔,無亂搭、亂蓋、亂貼、亂畫、亂堆放等行為;二包門前環境衛生整潔,無裸露垃圾、無“四害”孳生地;三包門前責任區內整潔,暢通有序)。全鄉各村屯每週集中開展一次大掃除和實行“分片包乾、分戶保潔”模式。聘請本村屯1名村民擔任保潔員,主要負責本屯垃圾的收集、分類和焚燒。同時,每戶均設置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垃圾桶,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此外,規定全鄉要按“瓶瓶罐罐紙電1357”進行分類,即對塑膠瓶、玻璃瓶、罐(鋁罐)、罐(鐵罐)、紙(廢紙)、電(電池、燈管)、1(衣服)、3(3C産品)、5(五金類)、7(其他)進行常規的垃圾分類。
媽上線裏當鄉人大主席張建身介紹,全鄉的垃圾主要分成三種類:可以漚肥的爛菜葉、廚房垃圾等有機垃圾作為一類,廢紙、塑膠瓶、易拉罐作為一類,還有一類是碎玻璃、電池、燈管等。分完類之後,有機垃圾放到屯裏的沼氣池裏,廢紙酒瓶賣給廢品收購站,其他則放到垃圾轉運點,由專業工作人員進行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