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強華醫生向記者介紹本屆大賽的醫療保障工作 本報記者 段柳健 攝
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過硬的急救手段為傷員減少痛苦,更需要用言語去撫慰傷者,減少其心理負擔。所以醫患之間有效的交流溝通也是治愈傷員的“良藥”。在本屆世錦賽上,醫療保障小組主要服務對象就是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保障組內,幾名有過國外留學經歷的醫生因此發揮了自己的特長,雖然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但是他們“不喊屈不叫累”。
10月8日,記者從世錦賽醫療應急點了解到,目前整個醫療保障小組已經配備了足夠多的外語翻譯志願者,這些志願者也在很多時候提供大量的方便,但是醫生所表達出來的很多醫療專業術語,卻讓不少志願者犯難。為避免此類問題,醫療保障小組專門從幾個市屬醫院中抽調出四名有過國外留學經歷並且急救醫療經驗豐富的醫生,加入到服務世錦賽醫療保障隊伍中來。這些“複合型人才”醫生在醫療救治的過程中既當醫生又充當翻譯,這樣,整個醫療救助就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了。
記者在醫療應急點也見到了留美歸來的毋強華、郭哲兩名醫生。對於在自家門口服務世錦賽,兩名醫生每天早上6時就來到組委會應急醫療辦公室待命工作,一直到晚上10時後才能離開。用他們的話説就是:“作為服務世錦賽的醫生,早上一定要趕在運動員訓練前到位,晚上還要等待運動員全部離場後我們才能離開。”能為世錦賽服務,兩名醫生不喊屈也不叫累。
在國外工作學習是毋強華、郭哲兩名醫生最寶貴的人生經歷。他們在國外不僅學到了很多醫學專業上的知識,更掌握了正確使用專業醫療術語的能力。如今,學成歸來,能夠為世錦賽貢獻所長,兩名醫生感到十分高興。“在為受傷運動員提供醫療服務時,聽得懂,只是溝通的一半,而給予運動員心靈上的撫慰並提出正確的醫療意見,才是給予傷者真正的幫助。”據毋強華介紹,在給外國運動員提供醫療救助時,需要用到很多專業的醫療英語,這樣跟外國運動員和隊醫交流才有説服力,才能更加有效地為受傷運動員提供幫助,而普通的公共英語是遠遠不能勝任這個崗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