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型
要及時規劃未來
案例:近日,蔣春雷接診了一個剛進入大學一年的學生。當年高考結束後,他陷入迷茫,自己各方面都表現平平,高考成績也是中游水準,而且沒有特別明確的興趣或特長,對於考哪所大學,選什麼專業,一點主意也沒有。此時,父母一手包辦,幫他選擇了醫學院校。進大學後,他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喜歡這個專業,越來越抵觸,開始缺課,鬧著要退學,家長只得帶他來看心理醫生。
分析:高考過後,不少考生在經過短暫的“解放”式興奮後,會陷入迷茫:被老師、家長推著向前走的日子結束了。對於沒有明確的未來規劃或興趣愛好的學生而言,接下來該怎麼選擇,自己一片茫然,看不到方向。有的人就會選擇逃避,聽天由命或草草決定,很可能就埋下了“心理隱患”。
蔣春雷建議,考生利用考後這段時間,跟父母坐下來仔細、冷靜地分析一番,結合自己的性格、家庭條件等因素,挖掘興趣點,明確今後就業的方向。還可以預設一些有意向的職業或專業,以實習、觀摩等方式提前進入角色,看看是否感興趣,能否勝任,幫助自己確定目標。
放縱型
用健康的方式分散注意力
案例:去年高考結束後不久,自治區人民醫院接診了一名考生。他跟同學出去通宵唱卡拉OK,接著又去網吧打遊戲,玩了兩天兩夜。回家後父母發現他臉色發黑,他自己也覺得心慌、無力、噁心。到醫院檢查,發現是體力透支導致的。
分析:高考結束了,分數、錄取等各種不確定性會讓考生變得焦慮。本來已經覺得前途莫測,還要面對家長和周圍親戚朋友的關切詢問,有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孩子就會選擇用放縱的方式讓自己暫時忘記這些壓力。
經過長時間的緊張備考,考生的體力消耗很大,如果考後無節制地放縱玩樂,可能會因為身體過度疲勞而出現幻覺、妄想、甚至猝死。
蔣春雷提醒,考後父母的態度對考生心態的影響相當大,有時甚至遠遠大於成績本身。因此,在這期間,父母最好不要表現出過度期待或垂頭喪氣,而是應該多給孩子創造一些條件,用健康的方式轉移注意力,比如考駕照、外出旅遊等。
同時,如果孩子平時的心理素質較弱,內心敏感,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出現明顯的消極狀態,如失眠,不願參加正常的人際交往,對曾經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想法消極,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對不起父母等,這種狀況如果持續時間長了,要引起注意,及時到心理專科就診,看是否需要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