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邕城舊跡書中存
陳偉基作為一個在南寧長大、生活的“老南寧”,對這個城市的每一個歷史時刻和變化,都如數家珍。當時熱鬧非凡的城隍廟以及地標性的南寧葛屋園建築,陳偉基説,他只要閉上眼睛回憶,這些場景仿佛就在眼前。但是聊到南寧的一些新地標時,老人卻總是記不太清楚,反覆要求記者提醒和確認。對此,老人笑著搖搖頭説:“我老了,記憶力仿佛只限于和老南寧有關的一切。現在很多新近發生的事情,我都全無印象。”在陳偉基看來,他已經把自己畢生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了與老南寧有關的事物上。
陳偉基告訴記者,這些年來,他的老伴因為年事已高,記憶力衰退,有時候甚至連身邊人都不大認得。正因為如此,讓陳偉基越發覺得,自己應該趁早動筆把腦海中的邕城舊貌記錄下來。而他的這個想法,也得到了很多老街坊、老同學的贊成和支援。
在陳偉基的講述中,記者聽到了不少陌生的地理名稱,如“特察裏”、“雞行頭”、“四角亭”等。“特察裏是當時政府為了增加稅收,專門開設的一處交易特區,就在現在的交易場靠北一角。當時那裏熱鬧非凡,還有一家邕劇院開設在旁邊,而一座據説是法國人設計的鐵拱橋也是那裏的特色。”説起這些,陳偉基總是神采飛揚。他翻開《邕城覓蹤》,讓記者仔細閱讀有關“特察裏”的一段文字説明,還在旁反覆地叮囑:“年輕人應該對自己所居住的這座城市的過去有所了解,才能更珍惜當下的生活,重視將來的發展”。
3
好友繪出老地圖
陳偉基在寫作之初,為了讓自己的回憶盡可能地接近歷史、真實可靠,還曾徒步重遊了當年的許多舊址。為了核實其中的一些細節,有些地方他去了好幾次,反覆地找當地的老人求證。在這個過程中,他重遇了不少老街坊,在他們的指點下,手稿中一些有出入的地方也得到了修正。“寫稿時,我常常會窩在家裏,花上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來靜靜地回憶往事,然後再把細節記錄下來。”陳偉基坦承,有時候回憶到動情之處,自己會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那不只是在回憶老南寧的場景,回憶裏,還有他的前半生。
記者看到,在這份手稿裏,陳偉基將解放前後老南寧的歷史沿革、街景等,按照內容分類,詳細地劃分為水陸交通、文化娛樂、遺址探索等方塊。
手稿完成後,陳偉基把它拿給自己的好友兼老同事侯釗閱讀。沒想到,侯釗老人讀完這本《邕城覓蹤》之後,也表示對老南寧的舊貌很有興趣。他照著陳偉基的手稿,一筆一畫地繪出了一幅“南寧古舊地名方位圖”。這幅方位圖,依著陳偉基手稿上提到的地名,將解放前後南寧眾多著名的地標都給繪製出來了。配合文字一起閱讀,讀者就能對老南寧有更直觀的感受。
記者在方位圖上看到,不少地標在如今的新南寧依然能尋覓得到。如南寧市民非常熟悉的當陽街水塔腳、解放路新會書院、以及西園等。這些地標,也恰好是南寧市老街區的一個縮影。當然,也有一些當時著名的地標,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而消失。如方位圖上標示的“觀音閣”,就只能在陳偉基的手稿描述裏窺見一斑了:“民權路與南環路交叉北面的城墻上,是邕城有名的‘觀音閣’,它矗立在古城墻的最高處,解放後仍有很多善男信女上去進香,青煙繚繞,場面很是壯觀……”而一些諸如“美孚行”、“安塞門”等舊址,如今已經蕩然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