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潔鄉村”活動中,武鳴縣以組織一支宣傳隊伍、進行一次大掃除、建設一個垃圾池等“八個一”為抓手,積極建立清潔鄉村的長效機制,確保人人動手、戶戶動員、屯屯過關,實現農村環衛面貌長效改觀、幹部作風轉變等多重成效,繪就一幅幅美麗畫卷。
垃圾不出村
禽畜不亂跑
在武鳴縣府城鎮永共村老楊屯,記者看到村裏的巷道乾淨整潔,村口的分類垃圾池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個小池子,一些玻璃瓶、金屬等垃圾堆在“可回收”池裏,而在村裏的垃圾處理專用爐前,不仔細看很難發現煙囪裏冒出的青煙。“經過宣傳,村民們能夠將垃圾分類丟棄到垃圾池裏,大部分垃圾也都在焚燒爐裏焚燒處理,實現了垃圾處理不出村。”村民小組長楊軍興説。
這樣的清潔面貌也表現在村民日常生活中。記者來到涼粉亭屯農民蘇振衛家中時,剛忙完農活的他正獨自一人享用早餐。蘇振衛家中地板清潔,物品擺放有序,連煙頭都有專門的容器盛放。“原來村裏垃圾遍地,現在搞乾淨了,衛生可以和城市比,大家都不捨得破壞它。”蘇振衛説。
村民蘇振新正在新修廁所、洗澡房、化糞池等設施,“政府給一半的資金補助,衛生搞好了,人的精神也好。”他説。
“一層畜牧局、二層人事局、三層糧食局”,這是過去當地農村的“生動寫照”。如今,人畜分離工程使村裏的巷道沒了牲畜的糞便和臭味,禽畜亂跑的場面也不見了。一位村民告訴記者,以前家家戶戶把牲畜養在房前屋後,一到夏天味道難聞,蒼蠅到處飛,“牲畜集中在一起養,家裏臭味沒了,蚊蟲也少了。”
實行“八個一”
推進“三三四”
武鳴縣本著因地制宜和長效易行的原則,建立起了“清潔鄉村”的“八個一”長效機制,確保農村環境整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堅決向“一陣風”現象説“不”。
縣委書記黃國健介紹,“八個一”具體內容為:進行一次大掃除、建設一個垃圾池、配備一名保潔員、成立一個村民理事會、制定一套《村規民約》、建設一個焚燒爐、建立一支攻堅隊伍、組織一支宣傳隊伍。
大量的農村垃圾如何處理?武鳴縣根據本地實際實行“垃圾不出村”的辦法,就地分類、焚燒處理。“八個一”中提到的“焚燒爐”就是由縣環衛站的工程師專門設計的。這種焚燒爐造價低廉、安裝簡單,農民可自行操作,焚燒後排出的氣體無塵、無煙、無臭,無二次污染,所産生的灰燼可作為肥料使用。目前該縣共出資300多萬元,免費為100個村安裝此類焚燒爐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快速推進‘八個一’的同時我們也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黃國健説,武鳴縣根據現有環境衛生面貌,以“334模式”為指導思想,對全縣1796個屯進行分類,將按示範屯(30%)、一般屯(30%)、較差屯(40%)進行分類指導,逐步提升。一類示範屯要今年底前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二類屯要努力提升、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到2014年6月達到示範村的水準;三類屯2014上半年要升級為一般屯,實現梯次提升。
提拔“美麗姐”
懲處“後進哥”
武鳴縣將“清潔鄉村”活動作為踐行群眾路線、轉變幹部作風的作風工程來抓,通過構建大督查推進機制和嚴格考核來激發活力、錘鍊幹部。
該縣成立了6個專門督察組,堅持每週至少下鄉3天,對各鎮、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進行網格監督檢查;同時採取平時抽查與集中督查、專項督查與全面督查、定期督查與隨機督查相結合的方式,及時發現問題,限期糾正整改。另外,還將建立“縣查鎮、鎮查村、村查屯、屯查組、組查戶”五級聯查制度,強化監督曝光,並定期排名通報。
府城鎮駐村幹部蘇燕,曾因所在的村子“臟亂差”被通報批評,後來她重新理清思路,幫助解決了村裏的道路硬化問題,並耐心開展思想動員工作,最終促成群眾觀念轉變,讓村子從一個“臟亂差”的後進村變成了“潔齊美”的先進村。蘇燕被村民們稱之為“美麗姐”,並被該縣提拔為府城鎮副鎮長。
今年9月底,督察組在靈馬鎮良安村那拉屯檢查發現,村裏仍存在大量陳年垃圾未處理、巷道內垃圾隨處亂丟、池塘水面有較多飄浮垃圾、房前屋後垃圾清理不乾淨等嚴重“臟、亂、差”問題,靈馬鎮一名副鎮長和司法所長因此遭到免職處理。在“清潔鄉村”活動中,目前全縣已有27名領導幹部被誡勉談話,3名領導幹部被免職,38人被通報批評,38人被責令作出書面檢查,12人被取消當年年度評優評先資格。
在“美麗姐”等先進典型的帶動和督查機制的推動下,武鳴縣“清潔鄉村”活動呈現“三多三少”現象:街頭巷尾遵守公德的多了,不文明行為少了;自覺定點傾倒垃圾的多了,隨意亂堆亂放的少了;幹部主動深入基層聯繫群眾多了,浮在機關無所事事的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