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農村,人和家畜混居在一棟木樓或一個院子裏的傳統居住方式正在改變,在“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中,各地推動實施的“人畜分離工程”,把豬牛從庭院搬到安置區統一飼養。人畜相處由“合”到“分”,讓村民們告別了“晴時臭氣熏天,下雨污水橫流”的生活。
在廣西一些鄉村,農民居住的木樓通常是底層關牛羊,二樓住人,三層放糧食,當地人戲稱“一樓畜牧局,二樓人事局,三樓糧食局”。把畜禽的圈舍建在自家院子裏是不少農民的通常做法,由此帶來的環境問題卻非常突出。
記者日前在喜慶村採訪時,碰到正在砌墻的蘇桂貞。院子裏,一座新建的三層樓房拔地而起。他説,再過幾個月裝修完畢,全家就能住上新房子了。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蘇桂貞並未在院子裏修建新的豬舍。
喜慶村位於廣西武鳴縣府城鎮,是當地有名的養殖大村。蘇桂貞所在的涼粉亭屯共有97戶350多人,幾乎家家養豬喂牛。蘇桂貞説,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村民們都在房前屋後修建牛欄豬舍,過著“人畜混居”的日子。由於村民們衛生意識普遍不強,看似不起眼的牲畜糞便卻成為大麻煩。“大家圖省事,直接把糞堆放在院子裏或街上,搞得整個村子都臭烘烘的,一旦遇到下雨天,街上更是污水橫流。”
得益於“人畜分離工程”,現在蘇桂貞的5頭豬已搬到村頭一處“養殖小區”內。記者看到,安置區裏分佈著多個牛欄豬舍,水泥地面上修有排水溝,糞便經排水溝匯入沼氣池進行無害化處理。糞便經過發酵後,排放出的沼氣可用來照明煮飯,實現變廢為寶。
“人畜分離工程”採取“政府出錢,群眾投勞”方式,選擇在集體用地或村頭坡地上,按照臨近原則,為全體村民建設戶均面積約40平方米的牛欄豬舍。自今年7月動工以來,僅涼粉亭屯就建成10個區6000平方米安置區。
在村幹部黃新英看來,“人畜分離工程”不僅能妥善解決衛生問題,還能促進家庭團結。“我的兩個兒子在外地工作,以前回來總抱怨家裏太臭,不支援在院子裏養豬,為此還鬧過彆扭,不願帶媳婦回家呢。”她説,現在住上了樓房走上了水泥路,生活改善了環境也要變好,家庭才會更和睦。
據自治區“美麗辦”介紹,治理村鎮畜禽養殖糞污是“美麗廣西·清潔鄉村”活動的重要內容。自治區規劃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重點區域實施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項目,實現生活污水達標排放;規劃建設養殖小區,實行糞污集中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家庭畜禽散養糞便、污水全部進入沼氣池處理,使農村水質達到三類水質以上。
養殖方式改變了,由此卻帶來了新的“挑戰”。涼粉亭屯未來將建成12個統一安置區,今後所有的牲畜都要搬到裏面。但如何搞好衛生清潔,是一些村民心頭的疑問。按要求,每戶每天要自發清理欄舍,但用水卻是個麻煩問題。在安置區裏,目前尚未通上自來水,用水並不方便。還有村民反映,將沼氣引到家裏,也需要花錢購買相關設備。
看護也是不少村民考慮的現實問題。黃新英説,安置區都裝有簡易鐵門,到了晚上就鎖起來,“裏面都是豬仔,不怕有人偷。”有村民卻擔心,如果將母豬、牛安置到這裡,卻沒有人看護是不行的。他們提出,在安置小區旁邊再建一間房子,由人專門看護,這樣就安全多了。黃新英説,今後還會考慮在安置區大門口裝上監控設備,有效震懾犯罪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