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是“世界地中海貧血日”,以往的這個時候,最常聽到的消息是又有夫婦生出了地貧兒,一籌莫展,尋求幫助。這兩年,開始陸續有好消息傳來。廣西從2010年啟動地中海貧血防治計劃以來,截至今年3月,已經減少了3155個重型和中間型地貧胎兒的出生。而且,廣西醫療科研人員正在挑戰尖端的基因治療技術,為治愈地中海貧血提供一種新的可能
防治得力社會減負
新生地貧寶寶減少了
5月5日,解放軍303醫院的“地貧之家”正在舉行醫患交流會,家長帶著孩子一同來聽醫生講解如何規範治療地中海貧血。
一眼看去,現場都是些五六歲以上的大孩子。醫務人員説,這是個好現象,前些年,不斷有抱在懷裏的小寶寶加入進來,説明剛出生的地貧兒還在不斷增加。這兩年很少有新面孔了,原來的小寶寶也已經長成了大孩子,因為家長堅持給他們有規律地輸血和除鐵,不少孩子並沒有出現塌鼻梁等“地貧貌”,外表上跟正常孩子沒區別。
“地貧之家”的變化,是廣西地中海貧血防治計劃成果的一個縮影。記者從自治區衛生廳了解到,2010年廣西地中海貧血防治計劃啟動以來,截至今年3月,累計已有482.7萬人獲得地貧篩查,20.44萬例地貧篩查陽性人員獲得了地貧基因診斷,減少了3155個重型和中間型地貧胎兒的出生。
解放軍303醫院血液科主任張新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國際通用的公式計算,重型α地貧會出現死胎,並引起母親的一系列疾病,為此付出的誤工、治療等費用約為5萬元每例;重型β地貧,按活到20歲算,每人每年治療費約為5萬元,每一例起碼要消耗100萬元;中間型地貧患者大多數是喪失勞動力的,體質很差,喪失的勞動力成本再加上輸血、治療等費用,大概也是每年每例5萬元。這樣看來,減少3000多個地貧兒出生,等於為社會減少一筆鉅額消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