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後要培養後繼人才
此次入選的10位行業當家人,加上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楊似玉,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吳光祖、覃奶號、羅景超、秦彩霞、周小蘭魁、陳聲強、張琴音、傅錦華、閉克堅、劉正城,以及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達佳、溫桂元、洪琪、李人帡、羅周文,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增至26人。
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今後將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項目,任務可不輕鬆。
記者了解到,申報“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對保護單位而言,省級項目可獲得10萬元-20萬元扶持經費,國家級項目可獲得20萬元-30萬元,聯合國項目可獲得50萬元左右,不斷擴大的影響力,有助於招商引資、洽談業務,從而將傳統技藝在生産性保護中弘揚。
對傳承人個人而言,不僅代表其技藝的價值認可,每一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每年可獲1萬元經費補貼,不過入選了以後並不等於一勞永逸,非遺傳承人若不認真履行傳承和培養後繼人才等義務,文化主管部門可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按照《非遺法》,規定了傳承人退出機制,不久前,文化部對105個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進行了調整、撤銷。
非物質文化遺産亟待弘揚
在此次入選的非遺傳承人中,記者注意,廣西文場有兩位傳承人,而在羅桂霞入選桂劇傳承人、覃明德入選彩調傳承人前,兩個戲種均有了國家級傳承人,為什麼會多人入列呢?兩個原因,一是他們在國內同行中屬於佼佼者,二是他們“國家級大師”的身份。
記者注意到,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出現了10余位“70後”,成為傳承人隊伍中較為年輕的成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介紹,此次評選的代表性傳承人與之前相比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
不過,記者查看此次廣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繼承人資料,普遍年齡有一些偏大,如在10人中,除開毛南族肥套傳承人譚三崗和劉三姐歌謠傳承人謝慶良是“50後”,分別出生於1959年和1953年;其他8位都出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苗族系列坡會群傳承人梁炳光和廣西文場的傳承人何紅玉均出生於1941,年齡已超過70歲。
對此,業內人士無奈地稱,放眼國內,成功入選“國遺”傳人的95%以上年齡多為60歲以上,且多為家族傳承、師徒傳承關係。這是因為只有在某領域從業50年以上,並代表行業最高水準的領軍人物,才有可能成為公示名錄中的候選人。因此,加快傳承人評選的步伐,把更多優秀的非遺傳承人納入非遺保護傳承體系顯得尤為緊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