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沒有哪種語言是“難聽”的
年輕的陸女士,也到場應徵發音人。説到南寧白話的保護工作,陸女士的話就多了。陸女士的曾祖父從19世紀末就來到南寧紮根,她是土生土長的南寧人,在解放路出生和上小學。
陸女士記得,上小學的時候,除了課堂上用普通話教學之外,小學老師還時常用南寧白話與學生們交流,可是到了中學、大學,這種説方言的機會越來越少,幾乎要淡出她的生活。
“有一次與一個賣燒烤的師傅交流,我就特地和他講南寧白話。”陸女士説,儘管她知道那位師傅不會説南寧白話,但出於對本土方言的熱愛,她還是衝著師傅用白話熱情地喊:“師傅,烤好咯,過來一起吃啊!”燒烤的師傅會心地笑著點了點頭。
陸女士覺得,這不是為難了那位燒烤師傅,與外地人説南寧白話,也不是“見外”的意思。她認為,既然外地人喜歡南寧,並且來南寧生活,就應該熱愛至少尊重南寧的文化,當然也包括方言。她覺得,各地方言各有特點,但語言本沒有“難聽”和“高雅”的區別。
【建議】
在家裏多與孩子説説方言
有人認為,孩子自小就先説方言的話,再學普通話就會有更大的難度,這也是很多家長干脆就用普通話教孩子的原因。
“‘老師告訴我們,回到家裏以後也要説普通話!’這是一個小孩對父母説的。”廣西大學文學院覃鳳余教授説起這樣的案例:老師因為擔心學生説不好普通話,曾要求家長在家裏也説普通話,為孩子營造一個説普通話的語言環境。覃鳳余覺得,此舉太過。
覃鳳余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培養多語言能力,除了國家推廣的普通話以外,自己的方言也不能丟棄;語言就像人的衣裳,掌握得多了,就能從容出現在不同的場合。
“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的普通話學不好,應該擔心的倒是方言。”覃鳳余認為,在當前國家推廣普通話的大環境下,學校教學、社會交際、媒體宣傳等用的都是普通話,孩子接觸到普通話的頻率是很高的,因此不用擔心孩子使用普通話的能力;而家庭生活是孩子能接觸方言僅有的環境,家長可多用方言和孩子交流。此外,社區、學校等也可以組織一些方言演講、童謠比賽等活動,以讓方言得以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