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雖小不可輕視
也許有家長覺得讀童謠“不上臺面”,更願意教幼兒背誦《弟子規》等國學經史。對此,徐冬梅認為,兒童誦讀不可從讀經開始,尤其不能讓孩子“跪著讀經”。“有的家長以為孩子讀經就會知禮儀、成君子,按經史去做。這是不懂孩子的表現。”徐冬梅説,孩子憑直覺感知外界,不需要理性分析,比如老師是否喜歡他,媽媽今天忙是在應付他,他馬上就洞察了,家長的為人處事才能真正影響孩子,靠背誦是不能轉化成行為的。
如果家長是想提高孩子文化修養,那麼符合兒童心性的文學,才適合讓孩子以藝術的方式感知。8歲前的孩子最適合的文本是童謠童詩,包括數數歌,遊戲歌、繞密碼、謎語、搖籃曲等,文字簡單,符合兒童節奏。比如詩人顧城寫過的《土撥鼠》:“土撥鼠在挖土/有人問/土裏有什麼/土撥鼠説/土裏有土”;再比如傳統童謠“小貓拉車/老鼠不坐/黃鼠狼拉車/小雞不坐/灰狼拉車/山羊不坐/老虎拉車/誰也不坐”。這些趣味盎然的童謠,是民族文化的密碼,也是孩子們的文學初乳。
徐冬梅特別指出,孩子的天性是對於有細節的文本記憶深刻,對概述的文字反而記不清。很多教輔書教孩子們寫作文用的都是概述詞——“西湖真美啊”、“今天天氣很好,我們到公園玩……高高興興地回家”,要求孩子使用過多這些概述的語言,會讓作文千人一面,抹殺每個孩子獨有的觀察力。因此,兒童文學中的各種細節,更能讓孩子獲得對語言魅力的感知。選擇兒童閱讀文本,最好不要是概述性的語言。
與孩子分享文學之美
對於引導孩子閱讀,徐冬梅、梅子涵、岳乃紅等兒童閱讀推廣人都給出了詳細建議。
例如,老師們可以解放觀念,試著在課堂推行“5+3”,即每週5天早讀,其中兩天讀教材,3天讀詩歌或兒童文學;5節語文課,拿出3節來,老師和學生一起讀兒童文學、經典名作,討論或交流重要片段,從讀到學著寫。還可以開班級讀書會,一起看名著改編的電影,從各個角度分享比較。
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讀兒童文學,最好是繪本類圖書。尤其是學齡前幼兒,不宜把書丟給孩子自己讀。孩子的閱讀是從傾聽開始的,應該把孩子抱在膝蓋上,大人講給他聽,可以先讀封面,提一個問題,激發孩子的閱讀期待;接下來把整本繪本的故事講完,對表現主題的畫面重點講,講完後對孩子提3個問題,不超過4個,跟孩子一起分享閱讀感受。孩子看圖比大人厲害,會發現很小很小的細節。徐冬梅舉例説,她給一個孩子讀蚯蚓的日記,孩子就問為什麼小蚯蚓的爺爺不和他們住在一起?她沒敢亂回答,往後翻才知道,爺爺和小蚯蚓住在一個房子裏,但是不是一個房間。
徐冬梅説:“我們號召講臺上的老師們要成為母語的化身、文學的化身,用自身的光輝吸引孩子,帶給孩子們詩歌和文學之美。讀下這麼多經典作品的孩子,還怕他不會考試麼?”
據了解,“中國兒童閱讀論壇走進廣西”活動還將針對廣西各地小學語文老師舉辦論壇,推動廣西全民讀書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