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背誦“子曰詩云”,是否能提高國學素養?語文成績不好,多看教輔就能改善?課外書五花八門,哪些有益,哪些只是“垃圾快餐”?——這些是困擾許多家長的問題。
早讀讀課文,全班消極怠工,形同虛設;上作文課,百般引導提示,台下仍然抓耳撓腮;分析課文,簡單的分段歸納,學生還是難以理解——這些是令語文老師們頭疼的問題。
課文翻來覆去,讀到乏味;閱讀中外名著,感覺晦澀難懂;最喜歡漫畫網文,又被指責看閒書雜書——這些是許多學生的困惑。
要讓孩子愛上語文,到底需要怎麼樣的閱讀?
11月3~4日,“中國兒童閱讀論壇走進廣西”活動的首次論壇在柳州市文惠小學舉行,論壇吸引了柳州900余名語文教師參加。論壇提出的“讓兒童文學走進教室”的教育理念在一線教師中引發共鳴。
兒童文學走進教室
“天對地,室對家,落日對流霞,黃鶯對翠鳥,甜菜對苦瓜……”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麼鎖?金鋼大鐵鎖……”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種子説:下吧下吧,我要發芽……”
在論壇上,文惠小學的孩子們朗誦了他們早讀的內容,不是課本,也不是名著,而是童謠、詩歌和美文,甚至還有一個美國兒童文學作家寫的科幻小故事《作業機》:“只要把作業放進去,投進一角硬幣,你的作業就會出來,又乾淨,又整齊。來看看——‘9+4=?’答案是‘3’。3?哦,我的天!看來它沒有我想的那麼神奇。”
文惠小學的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們閱讀了許多這類兒童文學。他們發現,孩子們對閱讀的興趣提高了,老師也漸漸找到了與孩子的共鳴,“我們和孩子一樣相信,活了100萬次的貓終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一樣嚮往《小王子》善良、無畏的品質,一樣著迷于《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中對人類心靈世界的深切關懷”。
這群老師們呼籲教育工作者們一起來做“孩子心燈的點燈人”,撒下一顆顆渴望讀書的種子,靜候它發芽,而不是去灌輸、説教。“如果他是個單純的孩子,就讓他單純一輩子;如果他是個善良的孩子,就讓他善良一輩子;不要教他太多的事,不要説他太多的不是,不要讓大人的無知驚動了他美麗的心思,不要讓他聰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樣子。”
這種讓孩子通過兒童文學直接親近漢語魅力的方式,觸動了很多聽眾。不少教師竊竊私語:“在課堂上用童話書引導孩子喜歡語文,開眼界了!全新的理念。”
漢語魅力從語感體會
“母語包括漢語普通話,也包括方言。親近母語就要讓孩子感受到中文閱讀的樂趣。”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徐冬梅老師介紹了這一教育理念。
徐冬梅是一位教語文課程論的老師。她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地方的語文教育過分強調語言工具的訓練,只讓孩子們讀教科書,大量做題,在組詞、造句、改病句、同義詞、反義詞裏面打轉。“我做過統計,一個學期只學20多篇課文,按每篇800字算,小學6年如果只讀教材,閱讀量也就30多萬字,而一部《三國演義》就有約70萬字了。從小學到高中有2000多節語文課,可還是有很多人大學畢業了還是不愛讀、不會寫,連很多文科生也沒養成閱讀習慣,平時就看看報紙雜誌,這能算知識分子嗎?”
徐冬梅認為,現今的語文教育多傾向於用理性分析的訓練方式,抑制了兒童情感的開發,從而抑制了創造力和想像力。而文學給予孩子的是情感的教育,不應讓孩子通過理性分析去學,老師應該向學生展示詩歌、文學的魅力。
哪些文學適合向孩子推薦呢?徐冬梅説,原則應該是“兒童本位”,要向不同年齡的孩子推薦他們理解的書。比如對於學齡前幼兒,一首“小老鼠、上燈臺”顯然要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更適合;對於小學生,泰戈爾的詩遠不如彼得·潘的故事吸引人,“兒童文學中有許多經典作品”。
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徐冬梅推薦讀對韻、淺易古詩、中外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對於高年級,可以讀明清散文、《夸父逐日》等短小的文言神話等,最好熟讀成誦。因為漢語是富有韻律的語言,要重視誦讀,培養孩子的語感,打下語言學習的功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