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民歌就是晚會上唱唱應景的歌,要鬧元宵了要辦春晚了,於是嘩嘩一堆新的民歌出來,過後就再也聽不到了。也經常有人説,這歌保準火,我聽了也就笑一笑,火不火你怎麼能知道呢?一定要經過市場的檢驗,老百姓認可才行。
民歌大賽。這和青歌賽的選拔不同,除了專家意見外,更主要的是選擇權交給了聽眾,交還給了市場,對歌手來説,又是一個新的考驗。怎樣做一個受聽眾歡迎的民歌手?
有些人走進音樂課堂的時候,聲音還比較質樸單純,出來以後就不會唱歌了,他原來的優點可能就被抹去了。民歌歌唱藝術一定是唱到老學到老的過程,不是四年本科再加上兩年研究生就出師了。如果比賽再拿個獎就算成功了,就開始坐享其成了,就成了腕了。這是歌唱者的心態有偏差,對自己的要求不夠。中國的民族音樂太豐富了,把一首歌唱好了,就唱它一輩子的年代永遠不可能再出現了。
許多年輕的民族歌手在堅持著,可民歌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民歌的産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而且一般是在勞動人民的勞動過程中産生。在如今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工業化時代,青少年很難去體會,自然也很難談得上喜歡,加之現在的民歌手多少缺少點與時俱進的做法,過於民族的唱法反而讓欣賞者接受不了。是堅持傳統還是突破創新重新演繹?民歌不能吸引年輕人、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還怎麼傳承?
我們且不管這個民歌的未來是否甜蜜,但至少已經看到,新的力量已經跳了出來,逐步在組建自己的新勢力。 本報記者韋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