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新聞網—南寧晚報訊(記者黎焱)4月15日至21日,南寧新聞代表團在日本熊本縣、宇城市等地出訪期間,正逢中國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陪同的翻譯老王,一見到來自國內的“老鄉”,便主動聊起地震話題。老王是一名旅日多年的華人,在他眼裏,日本是個地震頻發的國家,但也因此“震”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震救災經驗,值得世人借鑒。
頻震“震”出的防震意識
老王來自天津,上世紀90年代到日本東京留學,學成之後留了下來,做了一名翻譯兼導遊。
一見到南寧新聞代表團的中國“老鄉”,老王就主動談起了國內剛發生的青海玉樹地震。這些天,日本的許多報紙都在報道玉樹地震的消息,不少華人團體還走上街頭,為國內災區同胞募捐。
日本列島正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發。與中國汶川和玉樹地震不同,日本地震雖多,但死亡人數卻很少。老王舉了個例,2008年6月14日,日本東北部曾發生7.2級強烈地震,死亡人數不過10人。而玉樹地震截止到25日下午,死亡人數已達2220人。
“分別就在於日本人骨子裏就具有的防震意識。”老王一語道破。
日本人的防震意識非常強。每年9月1日是日本防災日,8月30 日至9月5日是日本防災周。在防災日和防災周,各行各業都要進行各種形式的防震演習。
日本還特別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防震救災意識和技能。小學每月都要進行防震演習,目的是教會小學生在真正遭遇地震時不慌亂,懂得規避和自我救助。
進入日本任何一戶人家,幾乎都可看到一個防災應急箱。裏面備有超薄雨衣、飲用水、壓縮餅乾、蠟燭、應急哨子等應急必備物資,大致可以滿足地震後倖存人員的自救需要,最大限度地延長等待救援時間。
預警系統助人們逃離危險
日本人的防震意識滲透到工作和生活的每個角落。代表團在日期間的一些見聞,印證了老王的觀點。
4月15日,一進入熊本縣政廳為我們安排的賓館,就可看到醒目的地震避難通道指示牌。走進房間,桌上擺放著緊急避難説明書,詳細説明瞭避難通道和避難常識。
第二天淩晨5時許,屋頂廣播系統突然響起一連串急促的日本話語,將還在睡夢中的人們吵醒。事後一問,原來在日本,酒店裏一般都裝有地震預報演習系統,震時發佈警報,平時根據需要在不同的時段組織客人進行地震逃生演習。
短期地震預報是個世界難題。日本另辟蹊徑,研製一套地震預警系統,系統可利用地震發生後縱波和橫波的時間差,在破壞力大的橫波到來前幾秒至幾十秒監測出地震的震源、震級,並利用電視、廣播等不同媒介及時向各機構和居民發出警報。
這套系統在日本最近兩次較大的地震中開始嶄露頭角。2007年7 月新潟地震,收到地震警報的鐵路和建築部門緊急停運列車、中止起重機作業等,避免了更大損失。2008年日本東北部的強烈地震,日本氣象廳在探知最初震動的4秒後發出了預警。靠近震中的岩手縣奧州市和宮城縣栗原市,預警與強地震波幾乎同時出現。但在離震中稍遠的仙臺市,預警發出10秒後才出現強震動。就是這寶貴的10秒,大大減少了地震中的傷亡人數。
新建建築抗百年一遇地震
在熊本縣,不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房屋多為平房或2層樓房。只有少數辦公、商用建築超過4層。
當地官員告訴我們,日本的國土面積約37.8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是一個人口密度相當高的國家。
但為了防震、防颱風等,國家嚴格限制建築物的高度,對2層以上的建築有著非常嚴格的審查標準和手續。只有東京等一些大城市會出現高樓林立的現象。
也正因此,日本除了限制樓高,還特別注重建築物的抗震性。對建築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日本的《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的抗震強度。
在老王眼中,日本人建房子有點類似于搭積木:先造圈梁、大梁和構造柱,搭好了房架子,再將預製墻體材料“填充”進去。
為減低倒塌房屋造成人員傷亡的可能性,日本民用建築房頂和墻多是預製的 “整體結構”,採用輕質材料,內部是類似石棉一類的充填物。
這樣的房子即使倒下來,被困的人也能利用自己的力量破“房”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