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新聞網—南寧晚報訊(記者 葉禎 王志鵬 實習生 楊倩 黃小霞)邕江水沒有蓋。這是老南寧人愛講的一句俚語。有了邕江水的養育,南寧人從來沒有缺過水,不管是解放前挑水喝,還是現在扭開龍頭就有水。
然而,在城市飛速發展的今天,南寧這個依水而建的城市,卻也有了關於水的憂患。一些市民在城市四週艱難尋找理想的泉水,被戲稱為“水友”、“尋水族”。這種熱衷和執著,卻勾起了我們對城市與水的思考:養育邕城的泉水、水井和邕江水,在城市日益成長的同時,是否已經變了模樣?我們如何才能留住生命之水的美麗容顏?
泉的追尋
老黃在市區開著一家小小的茶莊,用自己拉來的泉水泡茶,頗得茶客好評。聽説記者要在市區尋找泉水,老黃指了一條路:青環路上的青山路口至鳳嶺南路口之間,後靠青山前臨邕江,路旁有不少泉眼,泉水甘甜可口,老黃茶莊的泉水就是取自其中一眼泉。
一眼泉每天吸引上百取水者
按照老黃的指引,記者沿著青環路走了沒多久,就在交警九大隊附近的一條小路上發現了第一眼泉水。一個加了蓋板的蓄水池,一條通往旁邊一家單位的供水管。蓄水池連接供水管的地方被人砸開了一個小口子,塞進一條皮管用力一吸,清澈的泉水便流了出來,每天吸引上百名市民前來取水。
王女士夫妻倆同時出動,大大小小帶了12個5升裝塑膠桶和4個礦泉水桶。王女士説,這眼泉的位置在青山半山腰和山腳之間,是供水管所在單位為了解決用水問題打的,並不深,但水量充足。這眼泉打好後,很快引起一些水友注意。大家在蓄水池上砸了個小洞,從這裡取水。
居住在新興苑的胡先生騎著單車,帶著兩個25公斤裝的水桶前來取水,還隨身帶了一根四五米長的軟水管。胡先生説,去年7月的一天,他發現有一名50多歲的居民挑著一擔水從山上走出來。一問,那位居民從8歲起就來這裡挑水喝。
一傳十,十傳百,來取水的人越來越多。但大家擔心的是,畢竟是在人家單位的蓄水池上砸洞取水,萬一這家單位把洞口封起來,到時只能另覓水源。
一桶水要接半個小時
在青環路廣西民族博物館附近,有兩條從路旁山坡上接下來的白色水管,人行道上站著不少市民。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路邊密密麻麻排著的水桶。
沿著水管爬坡,沒幾步就看到地面上有三眼很小的泉眼,都被人用水泥石塊圍了起來,蓋上一塊木板。兩眼泉水用白色水管接到路邊,另一眼則順著一根破開的竹子順流而下。在一旁等候取水的市民説,三個泉眼的泉水流量都很小,其中水流量最大的一眼泉水裝滿一個純凈水桶也要半個小時。
在此處取水的陳先生回憶説,青環路還沒建時,這三眼泉就已經存在了,很多人都説這是董泉地下水的分支。剛開始三眼泉水的流量很大,後來逐步變小,青環路開通後就只有現在這麼大了。
取水者們抱怨説,剛開始泉水是可以直接生喝的,甘甜爽口。後來,水質逐漸變差,喝泉水開始出現拉肚子等情況。現在大家都會把泉水燒開後飲用,卻再也喝不出甘甜爽口的味道了。
一眼即將消逝的泉水
在青環路上,離青環鳳嶺南路路口不遠的一眼泉水最受水友們推崇。
一條小路的盡頭,有一間紅磚房,房前是潺潺的清泉。房後是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井口,鐵門上寫著一篇保護水源的呼籲書。一位前來取水的市民告訴記者,這口井是幾年前附近村民辦養雞場時,為解決喂雞要用的潔凈水源打的。井打好後,泉水便源源不斷地噴涌上來,村民便蓋了間小水房。現在每天到這眼泉取水的市民有好幾百人,很多人是開著汽車,一車車往回拉。“這裡的水沒有水垢,用來煮粥放一兩天都不餿,用來泡茶特別好喝。”一位市民説。
好景不長。這眼泉所在的1200畝土地已經被徵用,水友們大概只能再取幾個月的水。他們寫過呼籲書,也一起想過辦法,“大家都非常珍惜,都希望能把這麼好的泉眼保護下來。城市建設重要,但像這種泉水已經越來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