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記者 莫璇 一年一度的民歌節又要熱熱鬧鬧地過完了。
這麼多年來,唯一沒在《大地飛歌》晚會上唱過歌的劉德華,今年依舊沒來,你失望嗎?也許較之往年,失望的人數會大幅減少,因為9月份的時候,劉德華已經來南寧開過個人演唱會,很多粉絲至少可以用“相見不如懷念”來安慰自己。
換個角度來説,民歌節尤其《大地飛歌》晚會已經不再像幾年前那樣,幾乎是南寧唯一可以請到一線明星登臺獻藝的機會。
民歌節則越來越接近於“傳統節日”,南寧人將看《大地飛歌》晚會當成一種過節的習慣,無論晚會上有沒有自己特別喜歡的明星,都樂意在現場或電視機前從頭看到尾。
這臺晚會本身已經成為一塊有號召力的金字招牌,不需要靠一兩位港臺或外國大牌藝人“壓場”以吸引人氣。
民歌節另一重要傳統活動———綠城歌臺,一直被認為是比《大地飛歌》晚會更能體現民歌節主旨的活動,因為其集中展示許多國家民族民間傳統歌舞,更將舞臺安置於開放式廣場上。
參加演出的各國藝術家,還會在民歌節期間與中國文藝界人士一起,參加各種聯歡活動和專題研討,在“文化交流”能取得實質性成果的層面上看,這比商業氣息相對濃重的《大地飛歌》晚會效果更好。
民歌節走到今年已是第9屆,明年就要10週年大慶了。
人們還能清楚地回憶起斯琴格日樂在首屆民歌節上抱著吉他高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的帥氣場面,那時候激情主導著人們的視聽。
今天的民歌節已經運作得非常成熟、平穩,其角色也從一扇能內外互望互聯的“窗口”,轉變成一個更實用的“網路介面”,讓整個世界的繽紛文化在開放的南寧觸手可及。
現場感:各國文化交流不是匆匆過場許多帶“國際”字頭的活動都會搞類似于花車巡遊、開幕晚會、大聯歡等形式的文藝表演,被符號化了的外國文化藝術在這些表演中象徵性地走過場:介紹印度尼西亞時,背景音樂永遠是《星星索》;你永遠來不及觀察柬埔寨演員金色的頭飾到底雕刻著什麼圖案;你也不會知道冰島人在以怎樣虔誠的心歌唱神聖的鷹……對各國文化,觀眾們很難再深一步地去了解。
而在民歌節尤其是綠城歌臺的舞臺上下,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向世界各國的表演者詢問他們所表演的歌舞在表達什麼主題,蘊含什麼背景,傳遞什麼情緒。
有些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幾乎每年都來參加綠城歌臺,每年都會帶來不一樣的節目,還會參加《風情東南亞》晚會的主題節目表演,亦會在各種文化論壇上發表真知灼見,其與中國的文化藝術交流,也就在民歌節上實現逐年更新。
榮幸的是,這條特別的文化交流紐帶屬於南寧。
這個本身並不處於中國文化中心地帶,也並不代表中國深遠歷史的城市,成功地以其聰明的定位和開放的姿態,給世界各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一個既集中又自由,既意象突出又細節豐富的展示平臺。
現代化: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均受關注《大地飛歌》晚會綵排那天,記者在後臺與新加坡歌手聊了好一會兒。
問起他們在國內的流行程度如何,他們的媒體聯絡人驕傲地説,男歌手是《新加坡偶像》印度裔組的冠軍,而女歌手則是綜合組的決賽選手,而《新加坡偶像》就是跟《美國偶像》一樣的節目,你可以想像他們有多走紅。
這位發言人恐怕不知道《美國偶像》的中國版叫《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否則一定會“入鄉隨俗”地拿他們的歌手與“超女”和“快男”來做類比。
同樣在今年《大地飛歌》晚會獻唱的泰國天后TATAYOUNG,有“亞洲碧昂絲”的美名;越南歌手范菲蓉,被稱為“越南鄧麗君”;去年《風情東南亞》晚會上,還有一位“緬甸周潤發”……上述演員帶到南寧表演的節目,如果不看人,只聽歌,很難從成熟商業化的舞曲節奏中辨認其來自哪個國家,這是東南亞現代文化的一個縮影。
進入流行文化的範疇後,民歌節的文化交流形式有所變化,不再局限于地域特色文化的相互展示,而重在表現各地在全球化環境下,能多大程度地讓自己的傳統文化被世界辨認出來。
過於厚古薄今的人,對歷史有一種浪漫到偏執的理解,總認為黃金時代只存在於過去。
對自身的歷史是這樣,對他者的歷史亦如此。
其實,生活在當下的大眾,在對外國的古老藝術有了這麼多年的積累了解之後,也對他們的現代生活狀況很感興趣,就好像對中國功夫、戲曲、城墻非常好奇的老外一樣,他們同樣很好奇,今天的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聽什麼歌,看什麼戲。
可惜許多中國藝術工作者,仍然在不厭其煩地向外賓展示竹林飛人、仙女下凡,讓人們的文化誤讀始終不能矯正。
南寧國際民歌節通過劇場晚會與開放式歌臺,安排風格不同的節目,能夠讓東南亞傳統與現代文化在實體表演中進行同期比較,這種機會在其他藝術節上是很難見到的。
現實性:民歌節促使更多明星來邕演出就在《大地飛歌》晚會唱響的同一天早些時候,陳楚生和厲娜在南寧出席了一個活動,還現場唱了好幾首歌,很可惜當晚人仍在南寧的陳楚生沒能在民歌節上亮相。
據記者的一些同行朋友透露,他原本也接到了民歌節的邀請,只是沒想到這兩個同在南寧的活動竟然是同一天進行,結果就這麼錯過了。
在《大地飛歌》晚會上,沒有周傑倫做搭檔,費玉清一個人演唱了《千里之外》。
有趣的是,去年,同樣在南寧,在另一台商業演出中,周董也單獨演唱過《千里之外》。
如果今年劉德華全國巡演沒有安排南寧站,恐怕到臨近民歌節的時候,“劉德華有望出席民歌節”的消息又要滿天飛了。
舉出上述例子是想説明,今天的南寧演出市場,已經比幾年前活躍多了,無論是代言、巡演、歌友會、主題演唱會等,國內外大牌明星都有可能考慮在南寧設立分站。
從年頭到年末,雖然民歌節是明星最集中的活動,雖然也許仍舊只有民歌節才請得動莎拉·布萊曼這樣級別的歌唱家,但在民歌節之外,南寧人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見更多的明星了。
能得到這些與日俱增的機會,民歌節可謂“勞苦功高”。
人們最喜歡把民歌節這樣的品牌活動説成“南寧向世界遞出的一張亮麗名片”,現在看來,這張“名片”真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南寧與世界在文化藝術上的聯繫方式,就“印”在了民歌節上,這是南寧知名度提高和開發文化市場巨大潛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總之,在民歌節的舞臺上,節目資源是世界的,節慶品牌是自己的。
民歌節每往前走一步,都在考慮二者間的雙贏。
下一步怎麼走,一年之後見分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