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發佈時間: 2015-12-28 14:54:1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四] 羽 化
蝶飛,需要羽化成翅。“四統一聯”和“四項改革”是鄞州村莊改建“羽化”的助推劑。
鄞州的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從名詞看就知道,追求的是“村”的改建,而不僅僅是“房”的改建,因此,剛起步定的單一目標是“居者有新舍、村莊有新貌、城鎮有新形”。工作機構的名稱也是“新村建設辦公室”,這也是鄞州區別於全市、全省“農房改造建設”的很重要的一點。新村建設強調的是“新城鎮、新村莊、新社區”,是以村落共同體的理念來謀劃新鎮村的合理佈局、公建設施配套、公共服務完善、生態環境改變,讓農村居民享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勞有多得、老有頤養、住有宜居“的幸福生活;強調的是撤並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做到村落集聚、人口集居、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推進城鎮化,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換句話説,鋻於村莊房屋密度高、多聯排、利害相互牽制的實際,鄞州竭力把農戶按聯排、街區、自然村,乃至整個行政村(鎮中村還要打破行政村界限)為單位結成多元化的利益共同體,按照聯拆聯建、共用共富的目標,在“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配套、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實行以共同體為單元的聯戶拆建,真正做到農民對住房“自決、自拆、自建、自管”。
2011年春節前後,雲龍鎮上李家村1.5萬多平方米的農民新居完工,90多戶農民搬進了漂亮的三層聯排式住宅。這批住宅在建設工程中未佔用一分耕地、村裏未出一分錢、政府也未參與拆遷,全部工作包括工程招標、施工隊選擇等,都是村民自主完成,凸顯了農民對住房的“自決、自拆、自建、自管”在村莊改建中的關鍵作用。
農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新村物業社會化管理、鄉村治理結構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四項改革則重在化解土地、資金等要素制約,引導建後新村走上城鄉一體化的管理之路。
洞橋鎮三李村在農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方面走出了第一步,該村明確:原宅基地面積多於新的宅基地部分,村集體按2000元/平方米進行有償收回;少於的部分面積,建新戶按2800元/平方米進行有償使用。購買鎮級大齡青年房的大齡青年,則需與村集體簽訂“不再回村申請宅基地”的承諾書。
錢來自哪?這是新村建設面臨的另一制約瓶頸。在《關於開展鄞州區農村“五權一房”抵(質)押貸款工作的試行意見》(鄞黨辦發﹝2013﹞97號)的框架範圍內,經過多方協調與磋商,鄞州試行農村集體土地、住房抵押貸款。區裏分別出臺了農村集體土地、新村住房抵押管理試行辦法,對全區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建設實施村,可以集體土地權證作為抵押,申請工程建設貸款;同時對依法擁有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農村住房所有權的農村居民,可以農村住房抵押擔保方式向銀行申請購房貸款,有效化解了農民為滿足建房、裝修、創業經營等資金的需求。瞻岐鎮東二村用35畝集體土地向鄞州銀行貸款工程建設款近兩千萬元。
新村物業社會化管理解決的是建後如何管理的問題。鄞州發現,改建後的新村住宅小區普遍存在配套用房産權不明晰、維護資金不落實、管理主體不明確、物業管理不到位等情況,部分村民受傳統生活習慣和思維定勢影響,主動繳納物業費自覺性不夠,新村管理難以正常運轉。2011年,鄞州出臺政策在全區新村實行物業社會化管理,將新村管理推向社會,實行業主自治下的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機制,使之與城市住宅小區的管理相銜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物業管理體制和機制。
新村建成後帶來另一個突出問題是鄉村治理難。隨著新村的陸續交付使用後居住對象身份的多元化和新村物業社會化管理的要求,以及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後“政經分離”的實施,鄉村治理結構改造迫在眉睫。龍觀鄉觀嶺片區首先試點,該片區有山下、李岙、雪岙三個行政村,新村建設熱情高,至今已完成或即將開始新村建設。在暫不打破現行村級運營體制、機制和制度,實行新老體制“並存並行“的前提下,創新設立片區治理體系,即以黨總支為領導,議事協商委員會決策、監督,治理委員會執行,實施片區經濟社會事務治理職能,力爭經過一定時間的過渡期,創立新的鄉村治理制度。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