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
發佈時間: 2015-12-28 14:54:1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 破 繭
蛹化成蝶,必經痛苦破繭。村莊改建更是如此。
歷經10年,鄞州新村建了不少,但總體來看,舊村面貌改變依然不大。為何?審視的結果是:改建多局限于部分拆建,缺乏整體謀劃,整體形象難以有效改觀。
2012年初,鄞州作出一個重要決策:在全區開展“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按照“佈局美、環境美、生活美、身心美”和“宜居、宜業、宜遊”的要求,實行以鎮帶村,鎮村聯動,新農村建設提質提效,農村面貌發生質的變化。有著生態自覺的鄞州邁向了生態文明的新進程。
較之舊村改造新村建設,以生態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的的“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創建可以理解為前者的升級版和完善版,是一次以點帶面、內外兼收、軟硬並重的全新變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兩大舉措。一是調整補助政策。之前,對於舊村改造新村建設,鄞州已調整2次財政補助政策。這次補助範圍繼續擴大,力度繼續加大。
一是拆舊補助,按整體拆除的合規舊房面積補助350元/平方米,鎮鄉按財政分類類別再配套30%、20%、10%;
二是地塊補助,按拆除地塊面積,補助15萬元/畝(屬山區異地遷建的,再增加5萬元/畝),專門用於公建設施配套;
三是節余土地補助,對佔補平衡後節余土地,經復墾驗收後給予100萬元/畝的補助;
四是整體改建式補助,村莊整治項目能列入區級部門項目的做到優先安排,對未列入區級部門項目的村內道路建設、墻體立面改造、危舊房拆除等,按保留部分的實際佔地面積,給予5萬元/畝的補助;
五是山區農民民生照顧,鼓勵山區農戶流轉土地、山林承包經營權,對土地、山林經營權已流轉、且未做任何社會保險的移民戶,可申請參加區失土農民養老保險。
另一方面是建設模式的選擇、完善。鄞州村莊多、人口多,且各地經濟、交通等發展極不均衡。在多年的摸索中,鄞州因地制宜形成四種模式:
一是全村拆建式。按照城市社區標準,通過統拆統建、拆舊購新的辦法,建設一批都市型村莊。在已啟動的101個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建設村(地塊)中,有56個村(地塊)屬於全村拆建式,涉及自然村252個。龍觀鄉山下村是一典型,它屬於山區經濟欠發達村,近幾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每年只有幾萬元左右,但不到3年時間內,該村拆除3.1萬平方米舊房,原址建起366套7.1萬平方米嶄新農房。
二是整體改建式。根據群眾意願、規劃要求,通過危舊房改建和違建拆除、污水管網建設、道路拓寬、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等,建成一批村容整潔、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的田園靚村、生態美村、文化名村。全區共有42個村採取這一模式,涉及自然村135個。歷史文化村——章水鎮李家坑村是一典型,該村突出自然風貌、山水風光保護,挖掘好、傳承好富有特色的民風民俗,走上了一條以休閒養生旅遊、民宿民居為主線的持續發展之路,村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大為改觀,村集體可支配收入也從原來的每年28萬元增加到80萬元。“農業學大寨、浙江學勤勇”的東吳鎮勤勇村,突出“石屋、石墻、石門、石塊路”的保護與修繕,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先進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氣息。
三是異地新建式。以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單位,跨行政區域界限向中心村或城鎮遷址移民,達到“內聚外遷”。全區已有7個村採取這一模式,涉及自然村25個。地處高山的經濟欠發達村——章水鎮箭峰村是一典型,2013年以來村幹部會同村民群眾研究制定了一份“拆購分離、一戶一宅”的生態移民政策,將全村居住在山上的農戶搬遷到章水鎮區,近期120套1.4萬平方米新村住宅即將交付。
四是安居保障式。把舊村改造新村建設與解決農村大齡青年、住房困難戶住房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鎮村聯動、村村聯動、村戶聯動,以鎮鄉為單位,集中選址,整體佈局,統一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配套齊全的農民集中居住小區,跨區域安置大齡青年、住房困難戶和部分拆遷戶。全區共規劃建設鎮級大齡青年集中安置小區18個,其中已竣工11個。如鹹祥鎮竹山三期農民集中安置小區,規劃佔地面積36畝,總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510套,預計到2016年底竣工。
以“美麗鎮村、幸福家園”建設為抓手,一批都市新村、經濟強村、田園靚村、生態美村、文化名村在鄞州紛紛涌現。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