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包頭市石拐區:生態立區 走美麗與發展雙贏轉型之路

發佈時間: 2015-12-15 14:14:13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二、生態情況

石拐區總土地面積114.15萬畝,其中林地面積101.88萬畝,非林地面積12.27萬畝。圍繞“生態立區”,石拐區不斷挖掘生態支撐效應。近年來,累計投資6億元,在新區、老區、五當召景區等五大重點區域實施了沙源工程、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大青山南坡綠化和自主實施的綠化工程,綠化面積64.48萬畝,其中,造林完成27.98萬畝,封山育林完成36.5萬畝。造林成活率都在90%以上,保存率85%以上,並順利通過國家和自治區、市的檢查驗收。經過幾年的努力,石拐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98年的8.9%上升到33%,位居全市第一,森林活立木蓄積量由10.1萬立方米增加到37.2萬立方米,曾多次獲得自治區、市級的榮譽表彰,且在2013年獲得“全國綠化模範縣”的榮譽稱號。

圖説:《五當召雪景》

三.生態文明體系建設

1、生態立區——由“黑”到“綠”的頂層設計

認真篤行“生態立區”理念,加快推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抗旱植物篩選試驗基地建設,積極與包頭市、自治區發改委對接,打造自治區級工程研究中心。嚴格按照《石拐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力度,全面實施圍封禁牧,積極推廣舍飼圈養;加大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重點區域綠化,提高森林覆蓋率達到35%。強化地質災害恢復治理,實施生態移民搬遷,激活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通過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煤田火區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城區防洪建設等工程,再造石拐秀美山川。

近年來,石拐區累計投資1.2億元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完成治理面積10.2平方公里;2015年投資2億元,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開展抗旱植物篩選試驗,試種苗木209種,搶救保護白樺林、千年古松等原始森林資源,建設“菩提園、丁香谷、櫻桃灣、刺梅溝”等多彩通道,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提供技術支援,生態創新作用凸顯,構建了“美化、香化、彩化、文化”的四化人文生態系統。目前,石拐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由原來的107萬畝降低到76萬畝,土壤侵蝕模數由項目實施前的4500噸/公里下降到3840噸/公里,年流失表土由1.64釐米下降到1.42釐米,預計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

圖説:《秋染五當召》

2、優化結構——綠色經濟的整體轉變

石拐區按照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目標,努力推進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推進生態産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不斷壯大。

目前,石拐區正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牧業,依託古順園、凱隆等食品龍頭企業,建立政府搭橋、農牧民生産、企業收購的訂單式生産合作模式。引導農牧民順應禁牧政策導向,加大轉産力度,培育各類經濟林木,促進農業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多元化增收。

圍繞五當召旅遊景區創“5A”和“一帶一路”文化傳承,石拐區“軟硬兼施、內外兼修”全面提升五當召風景旅遊區硬實力和軟環境。按照投資20.4億元、保護開發“一區、兩點、三環、四線”22平方公里的《五當召風景旅遊區文物保護與旅遊開發建設項目總體規劃》,2015年,五當召風景旅遊區完成投資2.5億元,重點實施19項硬體工程和10項軟體工程以及管理運營、申報創建國家5A旅遊景區等保障工程。同時,石拐區還將大批具有時代特徵、地方特色的房屋,以及反映煤炭開採、工業生産的廢棄礦井利用起來,目前正與中國影視集團共同謀劃打造影視基地,力爭將“百年煤城”重塑為年代劇的拍攝基地。

圖説:石拐生態-格爾免林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