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
發佈時間: 2014-09-25 11:05:0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福州溫泉公園
福州是福建省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因廣植榕樹而有“榕城”之美稱。全市總面積1.2萬平方公里,現轄鼓樓、臺江、倉山、晉安、馬尾5個區,福清、長樂2個縣級市,閩侯、連江、閩清、羅源、永泰5個縣。全市設43個街道辦事處、92個鎮,39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馬祖鄉),2689個村(居)委會。全市常住人口約734萬,其中市區常住人口約302.75萬。區位優勢明顯,海陸空交通便捷。福州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東瀕東海,與台灣隔海相望,西鄰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寧德市,南連莆田市;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488.14公里,高速鐵路總里程274.9公里,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旅客年吞吐量突破892.95萬人次,福州港成為沿海25個主要港口之一,城市承載功能進一步提升。地貌類型多樣,氣候溫暖濕潤。福州地勢由西部的鷲峰─戴雲山脈向東漸次下降,地貌類型由中山而低山而高丘陵而臺地平原直至於海,山地丘陵面積佔總面積的72.68%;福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無霜期達326天,年均氣溫在16~20℃,年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相對濕度約77%。海域面積遼闊,海洋資源豐富。福州海域總面積10573平方公里,多港灣、島嶼,沿海島嶼星羅棋佈,轄屬島嶼有545個,面積520.03平方公里,佔福建省海島總數的35.25%;海岸線曲折、漫長,大陸海岸線長度為131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海島海岸線長度為390公里,居全省第一位;閩江口以南潮間帶生物種類有926種,以北有450種,福州海域(包括淺海)的魚類有409種。歷史文化悠久,山城水城特色明顯。福州迄今已有近2200年的建城史,于198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曇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 、壽山石文化形成閩都四大文化品牌;福州市市區地熱總儲量達9800立方米,是中國三大溫泉區之一,2012年榮獲“中國溫泉之都”稱號;福州因山而起,因水而徊,城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蓮花峰,閩江穿城而過,形成“枕山、襟江、面海”的格局,市區內河縱橫交錯,東西南北交織成網,湖塘錯落,猶如“水鄉澤國”,到處可見小橋流水,榕綠柳青,牌坊林立。經濟活躍度高、發展勢頭強勁。改革開放30多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4.9%,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7.3%,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全部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20% ,培育形成了在全省、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機械製造、電子資訊、紡織服裝、冶金建材等重點産業集群。目前,福州已是全球最大螢幕生産基地和全國三大紡織布料重點區域之一,在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排名第二。近年來,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優越的生態環境是福州最亮麗的名片, 2010年,福州位居“最宜居城市”榜首,2012年又榮膺中國“綠色城市”榮譽稱號。
福州生態市建設起步早、起點高,早在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前瞻性地提出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後,福州就積極響應,順時度勢,順勢而為,積極轉變發展理念,促進環境保護,作出生態市建設的決策部署,突出以生態文化為先導,以生態規劃為引領,以生態經濟為主線,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真抓實幹,強勢推進,形成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州市認真貫徹黨中央提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嶄新格局的戰略部署,把深化生態市創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載體強力推進,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優良的生産生活環境,加快推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經過歷屆市委、市政府精心組織和持續推進,生態市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省級生態市建設的5項基本條件和18項建設指標基本達到考核要求。今後,福州市將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生態市戰略,為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作出表率。
一、 生態市建設的主要成效
(一)環境品質保持優良
全市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優良水準,2013年,按新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和《環境空氣品質評價技術規範》(試行)評價,福州城區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天數有343天,達標率為94%,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位居第四、省會城市第三,所屬七縣(市) 城關各月API指數均以優良為主;閩江(福州段)、敖江(福州段)和龍江幹流水質達標率分別為98.6%、l00%和91.7%,均比同期上升,近岸海域11個監測點位年均值比上年提高了9%;全市6個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歷年均為100%;福州市建成區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平均值達到功能區要求。
(二)産業結構持續優化
大力實施工業項目“退二進三”、“退城入園”,閩江口金三角經濟圈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全市基本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閩江口南北“兩翼”為重心的産業結構佈局。2013年,福州地區生産總值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比“十二五”初(2010年末)增長了49.8%和47.7%,而單位GDP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和單位GDP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分別比“十二五”初降低了32.9%和21.6%,三次産業結構調整為8.7:45.3:46,高新技術産業比重達到15 %。
(三)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加快淘汰落後産能,能源消耗強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準進一步降低。2013年,全市單位GDP 綜合能耗下降到0.508噸標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下降到10.3立方米/萬元,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下降到1.71千克/萬元,化學需氧量排放強度下降到2.36千克/萬元,各年度均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考核任務。
(四)城鄉面貌有效改善
按照“疏解老城、開發南臺、拉開框架、發展新城”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市東擴南進、沿江向海發展,加快推進福州新區建設,積極構建福州大都市區。目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2%,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2.41 m2,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5%,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29%。大力實施鎮村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行動,積極開展綠色村鎮、生態鄉村、精品示範村創建活動,全市農村安全飲水人口達到87.77 %,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3.23%,建立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垃圾處置模式,全市80%以上鄉鎮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五)生態建設穩步推進
進一步夯實生態環境基礎,加大“四綠”工程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3%,自然保護區面積615.55平方公里,閩江河口濕地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併入選“中國十大魅力濕地”,全市生態環境品質指數多年保持優良水準,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環保管理體系和生態創建聯動機制,全市173個鄉(鎮)街道均已掛牌成立環保工作站(所),並落實專(兼)職人員,全市已創建8個省級生態縣(市)區、125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和1919個市級以上生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