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教育部舉行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集體採訪會上,與會者帶來的資訊讓人興奮: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傑説:“我校致遠學院的畢業生已經達到國際一流大學前5%學生的水準,95%的畢業生走進普林斯頓、康奈爾、耶魯等國內外一流大學深造;力克麻省理工、斯坦福、東京大學,三次摘取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大賽(ACM)全球總冠軍……”
清華大學副校長袁駟説:“清華學堂2012年首屆畢業生絕大多數選擇在國內外一流大學和研究機構繼續攻讀基礎科學領域的博士學位,其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等國際一流名校,我們的電腦科學實驗班被電腦學科國際評估專家評價為‘擁有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陳初升説:“經過英才班系統的科學訓練,一批同學開始嶄露頭角。2012年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國際總決賽中,由嚴濟慈班(09級)康愷同學任隊長,陳鍇灃同學擔任副隊長的中國科大代表隊獲得本次比賽軟體組的最高獎項:最佳軟體項目獎。”
致遠學院、清華學堂、英才班,雖然在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名稱,但它們都屬於同一個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拔尖計劃”)。該計劃自2009年起,先行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電腦科學領域,選擇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9所高校實施,從實施4年來的情況看,“拔尖計劃”正在成為我國未來産生國際一流科學家的搖籃,其在尋找優秀學生、培養優秀學生過程中形成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教學模式,也成為撬動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
匯聚有志於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優秀學生
美國、德國、法國的經驗表明,基礎科學是新技術、新發明、新産業的先導、源泉和後盾,重視基礎學科發展,匯聚世界基礎學科傑出人才,逐步形成世界科學研究的中心,是他們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
但是,有一段時間,基礎學科在我國呈弱勢狀態。“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男生的夢想大多是成為愛因斯坦,女生的夢想大多是成為居裏夫人。然而1992年隨著社會經濟全面轉型,數學系學生要求轉學金融,物理系學生要求轉學應用科學,我們的老校長還收到過學數學、物理的學生來信呼籲‘救救我們吧,救救孩子’。可以説,很多孩子對基礎科學前途充滿迷茫。還有一項針對中小學生的調查,‘從事科學研究’被孩子們列在倒數第二位。”陳初升的這段話,説明瞭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基礎科學研究面臨的局面:雖然仍受社會尊重,卻被敬而遠之。
佔領世界科學的高峰,就必須在基礎學科上有所突破,就必須匯聚起那些有志於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優秀學生,通過因材施教,把他們培養成為拔尖人才和領軍人才。於是,在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的推動下,“拔尖計劃”應運而生,“其目的是在高水準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建立拔尖人才重點培養體制機制,吸引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努力使受計劃支援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才,並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介紹説。
在高考對人才區分度變低的情況下,遴選出適合“計劃”的優秀學生本身就是“拔尖計劃”的重要工作。4年來,19所高校在這方面做出了許多探索,例如在標準上注重多方面考察,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志向、學科潛力、綜合能力、心理素質等因素,科學地看待“偏才”“怪才”。在選拔方式上採取多途徑遴選,通過自主招生、二次選拔、與高中銜接等渠道選拔,避免應試,注重平常考察。在選拔過程中實行多階段動態進出,對進入計劃的學生進行綜合考查、慎重分流,遵循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減少功利、重在長遠。一批著名教授還親自出面選拔學生,如清華大學邀請國內外教授共同組成專家組面試學生,姚期智教授親自參與面試,著重考察學生的科學基礎、科學志向、科學素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