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電信運營商15日紛紛出招,拿出不少“舉措”以推動提速降費。
中國移動宣佈,以“八大舉措”推動降低網費,推出10元1GB夜間流量套餐、假日流量套餐等,並推出50元含2GB的4G流量卡。針對用戶關心的超出套餐外資費水準,移動方面稱套餐外流量資費最低將降至0.06元至0.1元每兆。
中國聯通也宣佈,在北京地區降低固定寬頻資費,寬頻業務50M、100M單産品價格分別下降約34%和40%,100M資費從3280元/年降至1980元/年;降低全網移動用戶數據流量綜合單價20%以上。開展低至10元包1.5GB省內流量半年包促銷活動,流量跨月不清零,半年有效。
中國電信方面宣佈,將在全國範圍內將寬頻速率低於4兆的網路免費提速到4兆,百兆寬頻包年費用下降30%,從3000元左右下調到2000元以內;另外,將推廣49元含2GB省內流量的4G套餐,並稱每GB價格下降到25元等。
降費被指變促銷
對於三大運營商公佈的方案,電信專家付亮評價説:“這一輪調價,運營商更注重的是針對用戶差異化需求的促銷。”例如,中移動推出10元1GB的流量套餐,不過主要是針對夜間消費、節假日消費,其降幅達50%的50元2GB全國流量,僅適用於4G流量卡;寬頻方面,電信宣佈將百兆寬頻費用下調30%以上,從3000元左右下降到2000元以內,然而其百兆寬頻普及程度目前仍較有限。聯通普遍降低了20M、50M和100M寬頻費用,不過北京聯通有50M以上需求的用戶數量其實並不多。
“三大運營商基本都是針對一小部分用戶的定向優惠,這部分用戶資費可能下降30%,甚至50%~70%。而如果沒有在這部分裏頭,受到的優惠就比較少。”付亮解釋。
實際上,在3G邁向4G過程中,運營商實質性降價發生在去年。2014年,中移動4G網路大幅降低了單位數據流量費用,在套餐費用大體不變情況下,開始普遍降低流量單價,電信、聯通相應跟進。
付亮認為,運營商普遍降低産品單價,是成本壓降後的大趨勢,不過運營商現在推出普遍降價措施的條件還不成熟,“電信、聯通的大量流量現在還是通過3G網、2G網承載,當過了一段時間,大量流量發生在4G網路上以後,就具備了再次降價條件。”
網友吐槽:“誰半夜用流量啊!?”
在方案公佈後,三家運營商“誠意不足”的抱怨吐槽也在網路上持續發酵。網友吐槽,單從價格來看,每GB的流量價格仍沒有普遍下降,運營商多采用“限時流量”“促銷套餐”來拉低單價。
“夜間流量”成為網友吐槽的焦點。“中國移動推出的這個半夜11點到第二天早晨7點的夜間流量,10元1GB,誰半夜用流量啊,何況在家還有WiFi無線網。”網友“春琳”在微信朋友圈吐槽説道。
類似的吐槽不在少數,甚至有網友發現,按照部分省市公司的優惠活動,新的套餐價格不降反升。網友“堇舍舍3YM”留言説,“江西移動閒時流量包10元3GB,你這是要漲價嗎?”也有用戶反映“原來移動閒時流量5元1GB啊,怎麼又漲了?”
再例如聯通推出的“最低10元1.5GB”的優惠套餐,網友“夢緣k”説,“果然縮水,要看在網時間,按成長值算折扣,要在網3年才能10元1.5GB。”網友認為,這些“仍需進一步解釋”的優惠並不能算是直接價格下調。
此外,越來越複雜的“疊加包”和資費設計也引起消費者擔憂。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80後李女士擔心,“平時流量套餐的扣費就不透明,萬一包了節假日流量套餐包或半夜流量包,結果被扣了正常流量怎麼辦?”
在微網志上,針對三家運營商推動“提速降費”討論已成為熱門話題,熱搜超過20萬。其中,圍繞降費力度不夠、誠意不足的網友留言佔據多數。“感覺運營商又開始玩文字遊戲,打太極。”有網友留言説。
運營商忙著表態卻遭遇“吐槽”,為何費力不討好?通信資費價格還有下調的可能嗎?價格難降,卡在了哪?除了規模降價,用戶還能期待哪些?一連串疑問困擾著消費者。
“最近無論是國家對寬頻網路速度、價格的重視,還是工信部的屢次表態,以及百姓輿論的高度關注,這都給三家運營商施加了不少壓力,因此,表態降價在所難免。”飛象網總裁項立剛説,但電信資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地分公司的運營和市場情況,因此,不難理解三家運營商總部對價格調整只能是方向性的。
專家認為,“降價的空間還是存在的”。“消費者可以期待各地公司具體落地這些措施,推出更實惠的流量價格和服務。”項立剛説,如果十分滿分,此次運營商扎堆表態最多得到七分,“留下三分的空間,要看各地如何降費提速”。
業內觀點認為,當前價格下調的“梗阻”在於網路建設和技術突破的進度偏慢。付亮説,儘管4G用戶規模已經過億,但基本上還只是中國移動一家獨大,聯通、電信的4G發展太遲緩;加之大量用戶仍停留在2G、3G網路上,這牽制了運營商的4G拓展和資費降低。
業內人士認為,高資費和網速慢等頑疾的存在是電信業開放程度有限、缺乏競爭造成的。
一方面,三大運營商佔據市場壟斷地位,擁有難以撼動的定價權,主觀上沒有降資費的動力;另一方面,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仍由運營商主導,鉅額建設投入和日益增加的業績壓力,使得運營商在資費問題上躊躇不前。更為重要的是,有限的建設主體,使得各類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和網路覆蓋程度,都無法跟上經濟發展和用戶的使用需求,這在客觀上極大延緩了“降資費、提網速”的進程,還影響了包括“寬頻中國”在內的一系列國家戰略的實施。
以美國為例,在1995年至2001年間的“網際網路泡沫”時期,大量民間資本進入寬頻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期間美國區域性和地方性的寬頻運營企業超過70家。激烈的市場競爭,不但使得美國全國的固定寬頻上網資費大幅下降,還使得上網速度更快的寬頻網路迅速普及。雖然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多數寬頻運營商退出市場,但此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卻為美國留下了大批優質的網路基礎設施,最終有實力的運營商以較為低廉的價格收購了這些設施。這除了為用戶提供價格優惠的電信服務外,還使美國整個電信業和網際網路行業的運營成本大幅下降,並刺激了用戶需求,進而開啟美國網際網路産業又一輪繁榮發展進程。
從世界範圍看,美國的電信資費並非最低,但“越是市場開放、競爭越激烈的國家和地區,其資費水準就越低,服務品質就越好”卻是不爭的事實。例如,香港地區就是目前世界上電信資費水準最低的地區之一。目前,香港地區電信運營商共有17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即便是高姿態的中移動,在香港也不得不放下身段。2014年,中移動在香港推出的68港元(約54元人民幣)3G Lite套餐包遭遇的尷尬也足以證明,開放市場是解決資費問題最為有效的辦法。
事實上,推進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市場化的方式解決電信業現有問題,已經成了各界共識。如果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允許更多主體直接參與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不但會産生大量市場競爭者,還會因此涌現出更為靈活定價機制和更加優惠的套餐資費。屆時,“資費高、服務差”等電信業頑疾也將因市場開放而被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