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是專門保管明清兩代中央國家機關和皇室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明清檔案1500多萬件(冊)。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明清歷史檔案,上起明朝洪武年間,止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時期,跨越550餘年,是現存最完整、翔實、清晰、實用、數量最大的古代王朝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從1925年建館,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的專業檔案機構,是我國近現代檔案事業的開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在北京故宮西華門內,現有條件已不滿足檔案保存、展示的需要。2014年,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教授主持下,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的設計方案在十個競賽方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標方案。2021年,這座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祈年大街,總建築面積9.9萬平方米,高45米的新館順利建設完成並開放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建設工程,有利於搶救和保護明清檔案文化資源,有利於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全景 (圖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由於選址位於北京老城區,用地空間狹窄。周邊除城市幹道之外有醫院,住宅及辦公樓等既有建築,建築周邊情況極為複雜。項目方案設計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解決和周邊道路,城市空間及既有建築的關係問題。其中牽扯到日照權益,空間間距,消防撲救面等。

“設計通過日照分析,在嚴格遵守退線要求的前提下,整合有限用地的可建造空間,精準設定建築主體的可能邊界,實現符合規劃要求和滿足各方權益前提下的可建面積最大化目標,巧妙地組合空間形態,使項目在滿足多方利益和城市整體空間格局的前提下,彰顯出國家級重要文化殿堂的整體形象。”莊惟敏説。

裙房(圖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佈)

2014年底至2021年,清華設計團隊數十人全過程參與並圓滿完成設計任務。項目的設計體現了清華設計團隊,從前期策劃、既有同類建築後評估研究、數據分析、空間決策,到方案確定的全過程閉環工作實踐,是在北京老城區完成高密度建設的一次理性的科學的設計方法論的嘗試,也是在這類文化建築設計中探索用當代建築語匯,表達歷史文化傳承和內涵的一次有益嘗試。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建築形體組成源於中國傳統高臺建築的空間格局,主入口面向東側城市主要幹道,通過寬大的臺階,由二層進入主門廳。為了減緩主體建築對城市空間的壓力,主入口做成內凹式,內凹入口的頂部結合以抽象的鬥拱造型形成的疊澀,既突出主入口空間,又形成具有中國傳統符號韻律的立面特徵。

建築造型並非採用古典建築的手法,而通過簡約的豎向構圖以及暖色調的石材表面,其中鑲嵌篆刻紋樣的雕刻石材,體現整體氣勢宏大,現代又不失文化品位的氣質。主體建築一側的副樓頂部以大片的玻璃內透藏書閣作為主要立面裝飾,既豐富建築立面細部,又隱喻這一國家歷史典藏文庫建築的身份。

大廳(圖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佈)

大廳走廊(圖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佈)

作為國家級典藏建築,它除了滿足明清檔案的收藏研究之外,還有一部分功能面向公眾開放。設計考慮了與周邊城市街道的關係,特別設置了專門面向公眾的出入口,引導觀眾在參觀明清檔案的同時,體驗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圍。圖書與會議演講空間的設置也表達了這座文化建築本身面向社會公眾的一種開放姿態。

設計團隊前期通過《國際檔案館建設新情況新趨勢》的專題研究和基於模糊數學理論的檔案館功能組成量化分析,對檔案館功能的複合利用進行梳理並設計任務書進行修正。

建築師積極介入展陳大綱的編制工作,根據檔案特徵不僅考慮文字檔案,對輿圖檔案如最大的4.53×3.47m《大明混一圖》,最長76m的《金沙江圖》都細緻考慮了各種展出場景,結合熱點事件充分挖掘空間和展陳特色。

柱頭造型與紋樣來自故宮“璇子彩畫”通過石材浮雕形式呈現。(圖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佈)

項目設計以研究為先導,圍繞“檔案保護挑戰大與修復難度高”“檔案館複合利用困難大”“規劃限制和複雜需求結合難”“檔案館可持續運營挑戰大”等問題,提出綜合提升檔案館保護和活化明清皇家檔案文物的能力、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強化當代檔案館複合利用特徵、尊重祈年大街文脈環境的建築造型與細節、目標前置的綠色設計等設計策略。

設計考慮環境文脈和城市肌理,設置院落讓空間富有生氣。建築整體風格舒朗莊重,大度雍容。米黃色洞石紋理細膩,豎立的形象與紅、綠頭牌有所聯想,又仿佛徐徐打開的奏折。大門主入口的臺階和鬥拱和進入中央大廳軸線,形成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空間序列。外立面的24枚玉璽紋樣雕刻和入口銅門三角六棱窗紋樣,暗合館藏文物的來源特徵。裙房轉角部位神似御書房的大片書架,表達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自身獨特的文化氣息。(圖片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