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聚焦減輕重大疾病患者醫療費用負擔,著眼于統一規範制度,健全相應保障機制,對增強醫療保障制度托底性功能作出安排部署。在科學確定醫療救助對象範圍、強化三重制度綜合保障、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保障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規範。(11月20日《光明日報》)

看病面臨哪些煩心事?有人認為專家號難挂;有人認為收費貴、負擔不起;也有患者查出了“大問題”,擔心不好治,落得人財兩空。家庭條件不好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則集這些煩惱于一身,他們不僅看病過程艱辛、診療的效果不理想,而且費用很難承受,往往借遍所有親朋、變賣最值錢的家産,也籌不齊救命錢。

針對重特大疾病,目前已有一套保險與救助制度。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醫療救助、民政救濟、社會慈善救助等,都發揮了較為顯著的作用。但由於制度銜接不夠嚴密,不僅容易出現“夾心層”,而且還廣泛存在漏人、漏項等現象,重特大疾病患者能不能得到較好保障,有時得看情況、碰運氣。

該《意見》理順現有制度、增設新的措施,使各項保障能夠無縫銜接。《意見》不僅強化了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綜合保障的制度設計,而且按照“先保險後救助”的原則做好制度功能銜接。力求不漏一人、均衡發力,使惠民政策的陽光,照耀到每位重大疾病患者身上。

社會力量參與救助保障,也已涌現了諸多好做法。商業保險、網際網路平臺互助、網路眾籌等,均成為重特大疾病患者獲得救助的重要渠道,僅每年獲得網路捐助的白血病兒童就不在少數。但社會救助也存在短板,有時還會引發爭議,比如眾籌平臺“掃樓式”尋找求助者、善款使用不透明等,均備受詬病,社會救助力量也亟待規範。

引導慈善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大病救助,支援開展職工醫療互助,規範網際網路平臺互助,鼓勵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意見》推出的這些實錘舉措,意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更要看到,由於沒有進入公眾視野的患者極難得到網路捐助,一旦受到社會關注,所獲網路捐助有時又遠超治病所需,如此旱澇不均,導致部分患者只能無奈地通過極端方式來“搏出位”。該《意見》要求科學確定醫療救助對象範圍,不僅可以規範政府救助行為,而且對於網路眾籌等社會捐助也極具指導意義。

重特大疾病患者救助難度大、涉及範圍廣,無論保障網織得有多密,也會出現“漏網”的特例,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則能起到“撿漏”的作用,為保障增添最後一道屏障。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則可將行之有效的臨時舉措升級為長效舉措。五個方面的舉措各有側重,多項措施綜合發力,將使重特大疾病患者無論現在還是將來,都能獲得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