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內心豐富卻無法與人溝通,他們和正常孩子一樣美麗可愛卻沉浸在自己孤獨的世界裏,被稱作“星星的孩子”,他們就是孤獨症兒童。近日,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劉靖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鄒小兵圍繞兒童孤獨症的主要臨床表現、危害以及干預方法等,向網友進行詳細講解,呼籲社會各界對孤獨症兒童有更多的了解和關懷。

什麼是兒童孤獨症?有哪些表現和危害?

鄒小兵介紹,孤獨症,全稱孤獨症譜係障礙,又叫自閉症,它是一類(組)與生俱來的、先天性的或起病于嬰幼兒時期的,以社交溝通障礙、狹隘的興趣、重復刻板行為以及感知覺異常為核心特徵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

孤獨症會對患兒的身心産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中重度孤獨症可以致殘,輕度孤獨症也可以出現嚴重和複雜的社交、情緒和行為問題。患兒的家庭也常常面臨著沉重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孤獨症有哪些具體表現?劉靖介紹,孤獨症以三大類核心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包括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局限狹窄和行為刻板重復。孤獨症孩子會孤僻離群、不主動與人交往,對於各種社交刺激不予關注和缺乏回應,或交往時使用刻板重復的語言、奇怪的行為。患兒在言語交流方面也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言語發育遲緩,對言語理解困難,甚至有些患兒終身沒有語言。

怎樣及時發現和科學干預兒童孤獨症?

劉靖表示,孤獨症的早期發現非常重要,早期發現孤獨症是早期診斷和干預的基礎。

然而,早期發現孤獨症是較為困難的,如何及時判斷孩子是否患有此類疾病呢?鄒小兵表示,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發育行為兒科學組提出了“五不法”:當一個孩子在1歲半左右時,如果出現“不怎麼看”“不怎麼應”“不怎麼指”“不怎麼説”或者“行為有些不當”,家長就應引起注意,可以去有相應專科的醫院就診。

孤獨症作為一種神經發育障礙,是一個共患病比較多的疾病,包括精神方面的共患病,如智力發育障礙、睡眠方面的障礙、焦慮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感障礙、抽動障礙等。同時,孤獨症患兒也有更高的風險罹患某些軀體方面的疾病,如癲癇、腦癱、結節性硬化、胃腸功能紊亂等。

據了解,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世界各國在孤獨症的干預、教育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鄒小兵表示,如今,兒童被診斷為孤獨症不再被認為無法治療,有很多干預方法能夠很好改善孤獨症兒童過去所認為的不良預後。

他把孤獨症的干預方法總結為12字:組織計劃、社交中心、獎罰分明。

組織計劃即為使用“結構化教育”模式,對孤獨症患兒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訓練;社交中心是以社交為中心進行干預,注重全面發展;獎懲分明是指在干預過程中,可採用行為療法,意為當孩子錶現好的時候,要去鼓勵、強化;當孩子不會或不能夠做到時,要去輔助、提示;當孩子出現對抗、破壞性行為時,要選擇一些溫和的懲罰。

孤獨症兒童預後如何?家庭如何克服難關?

關注兒童孤獨症,不僅僅需要關注患兒、也要多一份對孤獨症兒童父母、家庭的關注與關愛。劉靖提到,孤獨症兒童的父母需要客觀地看待這個現實,保持穩定的情緒,相互理解和支援,如果家長感到困難,可以尋求心理方面的一些專業支援,比如做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等。

兒童孤獨症的預後是患兒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對此,鄒小兵表示,孤獨症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世界醫學難題,但它不再是一個不治之症,如果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實施科學干預,是可以改善的,家長不應太過悲觀。(張文婷 實習生韓溪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