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鐮角魚生態復原圖   郭肖聰繪

經過對從雲南曲靖出土化石的深入研究,我國古生物學家鑒別出一種距今4.19億年前的三尖魚類化石,並命名為劉氏鐮角魚,以紀念化石的發現者、我國古生物學家劉玉海。

這一成果近日線上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其主要完成人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孟馨媛和副研究員蓋志琨。

據介紹,這一化石是劉玉海研究員于20世紀80年代在雲南曲靖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大約4.19億年前)西山村組中發現的。如今,它被認定是盔甲魚類三尖魚科的一個新屬種,之所以被命名為“鐮角”,是指其角與內角組合呈成鐮刀狀。蓋志琨介紹:“鐮角魚在大的分類上屬於無頜類盔甲魚亞綱,目前僅有一塊比較完整的化石。如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化石的發現地早已變成了城市中心的著名文化景點,以後很難再發現新材料了。”

三尖魚科隸屬於盔甲魚亞綱真盔甲魚目,對人類了解早泥盆世盔甲魚類的輻射演化與生態多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由於標本稀少及保存的不完整,古生物學家們對該科仍知之甚少,尤其是其翼角與吻突的起源和功能,一直存在爭議。

劉氏鐮角魚的發現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線索。新屬種的主要特徵是頭甲近三角形;吻緣具有明顯的吻角但無吻突;具有發育的角和內角,且二者夾角約為90°,呈鐮刀狀;中背孔呈裂隙形;感覺管系統為典型的真盔甲魚型;頭甲側緣光滑;頭甲紋飾由顆粒狀的瘤點組成。

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鐮角魚、翼角魚、三尖魚共同組成一個單係——三尖魚科,而鐮角魚代表了目前已知的最原始的三尖魚類。水動力學分析顯示,鐮角魚可能是操控水流的“高手”。蓋志琨説:“最近基於盔甲魚類的水動力學分析表明,頭甲側向延伸的翼角,可能在水流流過的時候,增加它們在水中的升力,類似飛機機翼在起飛時的地面效應。這種升力對於披著厚厚的鎧甲,而又缺少偶鰭的甲胄魚類來説是至關重要的,它能夠很好地克服自身重力,實現更高效的巡遊。這表明一些盔甲魚類可能像骨甲魚類一樣,是主動的游泳者,雖然沒有偶鰭,但它們可以採取更多樣的運動策略,來很好地操縱頭甲周圍的水流,實現更高的機動性和靈活性。”

古生物學家認為,鐮角魚的發現豐富了三尖魚科的形態特徵,為探討盔甲魚類在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的適應輻射提供了關鍵材料,同時對於研究三尖魚科的起源、多樣性和古地理分佈,以及探討盔甲魚類角和吻突的形態功能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