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平川,生機盎然。走進白銀市平川區共和鎮常崖村連片種植的花椒基地,一簇簇紅色的花椒挂滿枝頭,映紅了漫山遍野,微風拂過,椒香撲鼻,沁人心脾。

椒農張學龍和周邊幾戶貧困戶正在花椒地裏忙著打理多餘的枝丫、清理雜草。“今年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花椒樹長勢好,挂果多,我們這裡的花椒遇上了豐收年。”張學龍樂呵呵的説到,“我們引進的都是品質優良的花椒苗,結的花椒肉厚飽滿,籽粒圓實,品質上乘,是花椒中的上品,很受市場歡迎。”張學龍難掩喜悅之情。原來,他家20畝花椒樹今年是第一年挂果。以前他家都是種植小麥、胡麻等傳統農作物,在一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上,聽授課老師講種植花椒樹收入比較好,在甘谷那邊一畝地收入能達幾萬元。後經多方考察與實地察看,2017年,村上通過協調溝通,爭取到花椒苗一萬株,在全村大力推行花椒種植,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常崖村的花椒種植産業成為群眾增收的新希望。

作為最早一批試種花椒的椒農,張學龍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離張學龍家花椒地的不遠處,村民張耀義老兩口家的七畝花椒樹今年也開始挂果。老伴李蘭秀高興地説:“按照今年的長勢,花椒收入一定非常可觀。一棵樹上可以摘五斤花椒,明年的收入就更好了,能達到三、四萬元了。”截至目前,共和鎮常崖村共種植花椒樹千余畝,參與種植群眾120戶,預計産值將達375萬元。

共和鎮常崖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志鵬説;“常崖村從2017年引進花椒種植,今年已經達到一千余畝,基本上達到了規模性種植。今年我們還成立了花椒種植合作社,統一進行技術指導。明年我們計劃給花椒樹壓滴灌,鋪地膜,提高花椒産量,增加群眾收入。”共和鎮以發展一項産業,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認準的産業就要盯著幹、年年幹、真正幹的精神,以調結構、促增長為目標,結合自然資源優勢,針對花椒耐旱、易成活、好管理的特點,把花椒産業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載體和抓手,著力打造花椒示範基地,通過科學規劃,邀請農技專家指導,逐步淘汰老樹種,不斷引進高産新品種,確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杜絕年年栽樹不見樹的問題。同時,依託致富能人、花椒種植大戶,通過集中辦班培訓、實地實訓實教等方式,從技術、貸款、保險、銷售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不斷做優做強花椒産業,加快産業發展升級。

近年來,平川區始終把特色産業作為富民強農的重點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適度規模”的原則,以提質增效為核心,以優化種植結構為動力,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方向,以重大項目為引領,積極加大種植結構調整,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培育發展果、薯、蔬、花椒、小雜糧等特色産業,打造綠色、生態、無污染、無公害的健康農産品。同時,推進農産品標準化生産,大力推廣農副産品深加工,把農産品作出特色,增加農産品附加值,圍繞“綠色、有機”的農産品定位,不斷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實現産銷兩旺,助力鄉村振興。(供稿  馬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