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研究組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合作,利用大地電磁成像,首次獲得了五大連池火山區尾山火山下方20公里深的三維高解析度電阻率結構,並精細刻畫了尾山火山的地殼岩漿系統分佈形態,估算了岩漿囊的部分熔融程度。該研究成果線上發表于國際地學領域知名期刊《地質學》上。該成果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火山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東北地區是我國新生代火山最多的地區,包括著名的長白山火山區和五大連池火山區。五大連池火山區包括14座火山,最近的火山噴發發生於1719—1721年。

研究人員利用密集布設在尾山火山錐周圍的大地電磁臺站,通過大地電磁成像獲得了火山下方深達20公里的高解析度三維電阻率結構。發現在火山錐下方大約三四公里以下,存在非常明顯的低電阻率異常。根據低電阻率異常的分佈,研究人員進一步刻畫了火山下方的岩漿囊空間分佈。發現在上地殼和中地殼,各存在一個岩漿囊,二者之間通過一些細的垂直通道相連接,即中地殼的岩漿囊通過這些通道給上地殼的岩漿囊輸送岩漿。新的三維電阻率模型很好地支援了跨地殼岩漿系統模型。

同時,研究團隊結合噪聲成像得到的速度模型和大地電磁成像得到的電阻率模型,估算了中上地殼岩漿囊中的岩漿部分熔融程度至少為15%。尾山火山上一次噴發發生在約50萬年前,如果在沒有岩漿補給的情況下,火山錐的下方應該處於冷卻狀態,沒有部分熔融狀態的岩漿存在,電阻率會對應呈現出高電阻率異常,但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因此可以推斷尾山火山下方存在岩漿補給,即尾山火山正處在“充電”的活躍狀態。通過分析尾山火山周圍布設的臨時和固定地震臺站的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在岩漿囊周圍存在地震和火山顫動信號,進一步證實了尾山火山的活躍性。

研究揭示,雖然尾山火山岩漿囊的部分熔融程度還未達到噴發所需要的臨界值(約40%),但是有必要加強該地區的火山監測,更好地預測未來火山噴發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