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我們長期養成的一個生活方式,擁有一個好習慣是能實現遠大目標的前提;而擁有一個健康的好習慣則是為健康的身體增添一把“保護傘”。

使用公筷習慣讓你抵禦細菌污染

錢江晚報曾聯合杭州市疾控中心做了一次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

實驗中,有11個人參與這次公筷測試實驗。大家總共點了6道菜品,每一道菜都分成了兩小盤,一盤使用公筷進食,一盤不使用公筷進食。另外,還特意另外點了兩道菜,作為空白對照。

經過對涼拌黃瓜、鹽水蝦、幹鍋茶樹菇、炒蘆筍、鹹菜八爪魚和香辣牛蛙共6道、12份(每道2份)菜品的剩餘部分,進行菌落總數檢測,結果顯示,沒有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總數均高於使用公筷的同種菜品。以一道幹鍋茶樹菇為例,餐前的菌落數為1100cfu/g,使用公筷的菌落數為4600cfu/g,而沒有使用公筷的菌落數為79000cfu/g,這與使用公筷相差了17倍。

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所長朱冰説,實驗結果説明,使用公筷會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污染。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一方面大家可能會把自身口鼻腔的細菌通過筷子攜帶傳遞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的細菌交叉污染(尤其是冷菜),這都增加了細菌滋長的機會。

讓步伐帶上節奏。《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白天進行短暫快走,可顯著降低患上老年癡呆症的風險。因為以有節奏的步伐行走,會改善身體的血液流動,讓頭腦敏捷。

養成五個好習慣防止老癡提前

學習新語言。發表在美國《神經病學期刊》的研究發現,每天花10分鐘學習一項新技能,可幫助避免認知衰退。該研究提出,學習一門新語言,可能比任何藥物更有效地對抗老年癡呆症的産生。

不要憤世嫉俗。芬蘭一項研究顯示,憤世嫉俗者比其他同齡人更易出現頭腦功能衰退。科學家推測,沮喪心態會加速頭腦老化,影響身心健康。

看點喜劇。根據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的説法,每天花20分鍾大笑,可降低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避免認知衰退。老人不妨在晚餐後看一集喜劇,開懷大笑。

每天刷牙,使用牙線。牙齒健康的人不僅笑容燦爛,更可能保持敏捷的思維。瑞典研究人員發現,不使用牙線的人出現認知障礙的概率更高。

別熬夜,睡足覺。學習與記憶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小時,可能導致老年癡呆症。老年朋友最好別熬夜,並保證7小時左右的優質睡眠。

飲食控糖的習慣能保護血管

飲食上控糖。日常飲食中要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糖分能被人體迅速吸收,令血糖值急升,導致胰島素過度分泌以降糖,而胰島素具有把糖分轉化成甘油三酯的特性,從而會使血液變黏稠。

注意進食順序。正確的進食順序是先吃蔬菜、海藻類、蘑菇等熱量少、消化需要一定時間的食物。每口食物咀嚼30次以上然後咽下,能在血糖值上升前就有飽腹感;隨後再吃主食和肉類,就能防止血糖值上升過快以及熱量攝取過量。有研究數據顯示,吃慢點,能讓飽腹感持續6小時;吃太快,2~3小時後就又有饑餓感。脂肪和蛋白質吸收慢,令血糖值不至上升過快,最好在用餐前先吃點肉類。

練練上肢肌肉。35歲後,基礎代謝率會迅速降低,脂肪會堆積,血液也會變得黏稠。增加肌肉能改善代謝,促進脂肪燃燒,改善血液迴圈。因此中老年人應進行適度的肌肉鍛鍊,如啞鈴運動和擴胸運動能鍛鍊手臂和上半身的大塊肌肉,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