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社會的縮影。有效的社會管理,必須從微觀的社會細胞抓起,把社會管理和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把重心下移到每個社會單元,發揮基層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社會管理科學化的必要前提和步驟。

下轄14個駐地單位、42個居住單位的山東泰安岱廟街道花園社區在當地就是個“大體量”社區。作為一個20世紀80年代建立的老小區,花園社區居民多數是企業職工家屬,下崗職工、殘疾人多,需要幫助的人多,工作繁複、難度大。

山東泰安岱廟街道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山東省“勇於創新獎”先進個人劉欣

“你想像一下,一個社區3000多下崗職工,77戶殘疾人家庭,30多個大病戶。社區唯一一條‘中心街’被300多個攤點的市場堵個水泄不通,從早4點到晚10點,人聲鼎沸、烏煙瘴氣。社區裏有一所小學,2000多學生加上2000多接送家長,再把居民算上,每天社區人流量能達到2萬多人次。社區一樓住戶圈佔出286個小院落,把原本12.5米寬的路佔去6米5,一到放學時,交通混亂,垃圾遍地,糾紛不斷……”2002年4月2日,劉欣騎著自行車來到泰安市岱廟街道花園社區,眼前的景象給了這個新上任的黨總支書記一個不小的“下馬威”。

創新實踐的“底色”是為人民服務

在城市社區,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和深入,國有體制改革啟動後,原有單位制受到了強烈衝擊甚至開始解體,不少原先的“單位人”蛻變成如今的“社區人”。面對新的形勢,原有街道和居民委員會體製表現出很多不適應,城市社區治理亟待來一場能觸動“改革根基”的“運動”。

在這場“運動”中,充滿了城市社區精細化治理的豐富智慧和生動實踐,基層黨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畏難發愁、等待觀望,面對664名黨員和近萬居民的殷切期盼,劉欣開始直面這個一無資金收入、二無人力物力的社區黨組織。“花園小區沒有花,到處都是臟亂差。”那就先從清臟治亂開始。

“我們不光要‘向上對口’,更要‘對下負責’,切實把對老百姓的服務沉下去,做帶頭人的同時更要做好服務群眾的‘店小二’。”劉欣説。將社區內中心街及周邊亂搭亂建近5000平米的市場拆掉,打通整條中心街;把社區一樓佔地的286個違建院落全部拆除;經過近一年的努力,爭取一棟社區辦公服務樓;用僅有的10萬元建設一座囊括了餐廳、廚房、“來勝書畫苑”、“健康理療室”、托老所、大型文體活動室等在內的居家養老日間照料中心;設立社區“助老活動日”……劉欣和社區黨總支把“為人民服務”從書本上搬到了社區的家家戶戶,用實際行動交上了一份令群眾滿意的答卷——一方面進一步激活基層黨建的力量,築牢基層黨組織這一戰鬥堡壘,實現黨群服務全覆蓋;另一方面,以“泰山先鋒”工程為抓手,以“先行示範”的使命意識,創新實踐了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的“花園模式”。

黨建引領,為社區多元共治注入新動力

聚集資源、搭建平臺……對於社區這個基層社會的縮影而言,黨建引領是將各方關係拉緊的一根“主線”,串起社區共建共治共用的大格局,讓居民親身參與家園建設,提升感受度和獲得感,不僅恢復社區基層黨組織應有的角色定位,而且推動建立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一套運作機制。

“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點有很多,方式也不一而同。針對花園社區住區單位多、黨員數量大、行業分佈廣的實際情況,我們探索組建起‘四緣黨支部’,把社區黨員納入有效管理,共同發揮作用。”劉欣説。

通過引導黨員亮明身份到為社區內的退休職工黨員、下崗失業職工黨員、流動黨員轉入組織關係,花園社區在擴大社區黨組織服務覆蓋範圍的同時,建立詳細的黨員資訊庫,對駐區單位在職黨員實行“雙重管理”。

實現轄區黨員管理服務全覆蓋之後,花園社區黨總支開始探索組建“四緣黨支部”。據劉欣介紹:“社區黨總支通過合理劃分網格,科學設置功能,按照志向相同、興趣相似、職業相近、地域相鄰的原則,分類組建特色黨支部,在有共同人生理想、價值觀念、生活目標的黨員群體中建立‘志緣’黨支部,在具有相同或相近興趣、愛好的黨員群體中建立‘趣緣’黨支部,在相同或相近職業或行業的黨員群體中建立‘業緣’黨支部,在居住相鄰的黨員群體中建立‘地緣’黨支部。我們先後接納了160多名離退休、離下崗黨員,給他們安了家,引導社區黨員根據自身特點,自行選擇黨支部,參加組織生活,併為他們發揮作用提供了平臺。”

與此同時,社區黨總支設置了10種服務崗位,將轄區劃分成10余個網格,由不同的“四緣黨支部”牽頭,負責網格內綜合治理、計劃生育、低保救助、民情蒐集等各項工作的管理,探索實施了各項工作機制,如“過好政治生日”、“黨員奉獻積分金字塔”、每月一次主題黨日活動等,讓廣大黨員真正受教育、提素質。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社區各項工作以網格化的方式有序鋪開,“擔當奉獻”在社區的每名黨員心中扎了根。退休職工季玲老太,82歲宣誓入黨;老黨員楊寶森10年如一日結對幫扶植物人家庭;徂徠山林場退休場長、地緣二支部書記朱傳森年近80,他和居住在這裡的林場老人們有個約定,每天都要湊個頭,見個面……這樣的暖心細節在“四緣黨支部”枚不勝舉。

多年來,社區“四緣黨支部”160多名黨員堅持從微小的事情做起,如今花園社區在基層黨建的創新引領下,儼然成為居民生活、活動、利益以及文化認同的共同體,在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同時,也使得社區的發展能夠承載今後日益增多的社會功能和管理職能。

黨組織陣地建設有效落地,為基層政社關係構建新平衡

“這麼大的社區,要有足夠的自我組織空間,讓群眾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的同時,能夠借助基層黨組織的陣地建設,讓社區中的基層良性政社互動關係達到新平衡。在這個思路的引導下,我們探索實施了‘加減乘除’四則工作法,組建起‘八仙團隊’志願服務隊伍。”劉欣説。

社區治理任務千頭萬緒,劉欣創建的“加減乘除”工作法,旨在形成多元參與、網格管理、共建共用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在服務內容上做加法。增加為民服務項目,努力實現社區服務“零距離、無縫隙”;在辦事流程上做減法。通過建立“一門式”社區為民服務大廳,精簡辦事程式,實行全程代辦,讓社區居民享受“一站式”服務;在共駐共建上做乘法。打破條塊分割的黨建格局,採取“1+N”方式,以社區黨總支為核心,把轄區內23個駐地單位黨組織和460名駐地黨員有效整合,構建社區管理服務的共同體,最大化發揮好各類服務社區居民的資源優勢;在破解難題上做除法。將轄區劃分為13個網格,統籌做好網格內綜合治理、低保救助和民情蒐集等管理服務工作,把社區繁雜的社會事務層層分解,創新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將社區的大事難事在網格中分解、在網格中化解。

與此同時,社區不斷挖掘自身資源,在“四緣”黨支部帶動下,涌現出“律師會客廳”“靜華調解室”“桂蘭聊天室”“陽光大姐心理諮詢室”“米勝書畫苑”“季玲音樂吧”“德海安全隊”七支基層社會組織隊伍,與“四緣”黨支部一起,被社區居民親切地稱為“八仙”團隊。

“律師會客廳”是由泰山區三家律師事務所12名律師組成,每週五來社區坐席,把法律服務和法律諮詢送到居民家門口。“靜華調解室”是社區居民宋靜華組建起來的,為社區化解矛盾、排除治安隱患做出很大貢獻。“桂蘭聊天室”由光明廠原工會主席陳桂蘭發起,組織社區獨居老人每天一起見面聊天,陪同生病老人就醫,為社區解除工作壓力。“陽光大姐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心理師,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傾訴宣泄的平臺。“來勝書畫苑”由酷愛書畫的趙來勝帶領社區書畫愛好者組成,除了陶冶情操,逢年過節還為社區居民送去春聯和書畫作品。“季玲音樂吧”由愛好音樂的80多歲的季玲老太太發起組建的老年歌唱隊。“德海安全隊”由公安部門離崗老民警王德海牽頭,不僅服務於社區警務室,同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治安隱患,化解矛盾。“八仙”團隊,各顯神通,把貼心暖心的志願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吸引更多的熱心鄰里參與到社區組織中來,社區有效激活,居民自治實現有序運轉。

“這麼大的社區,每天事務繁雜,僅靠群眾自發、鬆散式無序抱團,在表達和伸張訴求的時候就容易激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基層黨組織陣地形式大於實質,只追求組織‘上墻’,卻成效‘虛化’,光是‘等、靠、要’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劉欣説,“只有基層黨組織歸屬定位清晰,在社區中建立起居民和‘公家’互依互存的公共連結,這才是奠定好基層治理的民心基礎。”

在當前的社會治理體系中,基層扛下了不小的治理壓力,尤其是隨著中國城市規模繼續快速擴張,單個社區的體量不斷擴大,一以貫之的社區治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新的變化與挑戰。從一定程度上説,尋找社區治理與基層行政的有效對接路徑,不僅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論需求,也是加強社會管理的實踐方向。

在劉欣看來,受限於以往“條塊治理”的體制困局和工作慣性,各類自上而下落地基層的資源在社區層面往往難於整合利用,資源在基層的應用效能十分低下。基層工作需要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導向,在基層平臺創新建立新機制,使得黨建工作在基層治理各句中連點成線,連線成網,在落實成員基礎的同時,發揮組織網路的“整合”機制,通過強化黨員參與自治激活組織歸屬凝聚人心,實現黨組織在基層社區的全面衍生和落地落實。(作者:陳鳴飛 白樹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