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團隊在青蒿素上的持續研究近日引發社會關注。團隊不僅在瘧原蟲“青蒿素抗藥性”方面獲得進展,還發現雙氫青蒿素或對治療紅斑狼瘡效果獨特。

“有救了”“感謝、致敬”…這一消息不僅讓紅斑狼瘡患者激動不已,也引發了資本市場的共振。受此消息影響,當日青蒿素概念股大幅上漲,報道中提及的昆藥集團開盤即漲停。

有著“大自然的饋贈”美譽的青蒿素,曾在世界抗瘧疾史上立下了“奇功”,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以來更是變得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如今,這一中醫藥寶庫的瑰寶再次“寶劍出鞘”,瞄準了另一項疑難雜症——紅斑狼瘡。

“紅斑狼瘡”病因尚未明瞭多見於育齡期女性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皮膚科宗文凱介紹,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多見於15~40歲女性,分為多種亞型。

“紅斑狼瘡病因尚未完全明瞭。”他表示,遺傳因素、性激素、紫外線、部分藥物與感染等環境因素均有可能誘發或加重紅斑狼瘡病情。

在藝人當中,就有不少女明星曾經遭受過紅斑狼瘡的侵害,一度離開熱愛的舞臺。美國歌手賽琳娜·戈麥斯2015年接受採訪時,就透露自己患上紅斑狼瘡並接受治療,最終在2017年進行了換腎手術之後才得以重回舞臺。

目前,隨著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的廣泛應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預後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難治性患者治療效果不佳或存在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從而影響患者預後。

治療紅斑狼瘡青蒿素及衍生物有潛力但尚不明確

針對紅斑狼瘡的治療中,抗瘧藥羥氯喹可通過抑制抗原呈遞、抑制Toll樣受體的活性等發揮免疫抑製作用,還有光線濾過、減輕炎症反應和減少血栓形成等作用,已成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基礎用藥。

而同樣作為抗瘧藥的青蒿及青蒿素,在紅斑狼瘡的治療中是否也具有一定療效?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的3位專家近期蒐集了近十年來的相關研究文獻,認為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具有顯著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治療的安全性,有望開發成為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型免疫抑製劑。

“目前的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其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對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可信的療效。”

關於青蒿素類衍生物的抗炎免疫機制,國內外的基礎研究數據表明,其可作用於固有免疫及獲得性免疫的各個階段,發揮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目前動物實驗已經證明除了系統性紅斑狼瘡,青蒿素還對類風濕關節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治療效果。

不過,該專家也提醒,青蒿素用於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效果如何,目前尚不能從循證醫學角度給出明確答案。

“雖然關於中藥青蒿的療效基礎與臨床研究已有許多報道,且已廣泛應用在中醫臨床治療,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有樣本量小,試驗方案不夠嚴謹規範的缺點,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高品質論文不多,而關於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目前公開發表的臨床研究還很少,獲得的臨床資料有限,其作為免疫抑制藥的作用還未得到國際醫學界的公認。”

患者、家屬翹首期盼距離藥品上市還有多遠

系統性紅斑狼瘡藥物研發是國際藥學界公認的最具挑戰性的研究領域之一。由於發病機制不清和疾病的異質性,臨床長期缺乏新型治療藥物。

目前,抗瘧疾藥物羥氯喹仍是紅斑狼瘡治療的常規藥物。羥氯喹于1944年問世,1955年首次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療效頗佳,並於同年在國際上市;1999年羥氯喹在國內上市,廣泛應用於各種風濕免疫疾病。

作為首選的抗瘧藥類別,升級版的羥氯喹——青蒿素變身成為紅斑狼瘡治療藥物的道路還有多遠?

報道顯示,屠呦呦團隊的科研成果由昆藥集團負責開展臨床試驗,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啟動,前期的臨床觀察表明,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90%、80%,“一期臨床試驗結果謹慎樂觀”。臨床試驗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試驗樣本量更大,至少還需7到8年。若此臨床試驗順利,預計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於2026年前後獲批上市。

另外,青蒿素的“近親”——青蒿琥酯、馬來酸蒿乙醚胺等,都有研究表明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有效果。其中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已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研究。

比如據公開報道,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左建平研究組與李英研究員歷時15年研發的“馬來酸蒿乙醚胺”,2015年已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核準的I、II、III期臨床研究批件,並在同年啟動臨床研究,目前已進入到II期臨床階段。該研究的相關專利已獲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授權。

近年來,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還在不斷深化,除對紅斑狼瘡有效外,另有研究顯示,青蒿素還具有殺死癌細胞的能力,這一“東方神藥”在未來或許還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作為青蒿素的誕生地,我國在青蒿素的研究上有著天然的優勢,而這些新藥的研究,也將不再重蹈當年青蒿素沒有專利保護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