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媽媽眼中,我不僅是她的女兒,也是她的好朋友。”袁斯渝在北京一所高校讀書,平日裏她與父母無話不説。

5月20日,在安徽一所高校讀書的高晗在家庭微信群裏給父母發了520元的紅包,並留言“520,愛你們”,她的媽媽給她回發了一個更大的紅包,還加上一句“我們也很愛你”。

提起95後大學生,有人會覺得他們叛逆,也有人覺得他們不喜歡跟父母溝通,其實他們很看重親情,表達愛的方式更開放。

“與父母的關係像朋友”

“我遇到自己認為值得炫耀的成績、拍到好看的照片、有想發泄的小情緒時,都會跟父母分享;有時候,我們還在一起討論社會熱點問題。我與父母交流的話題非常廣泛。”許亦凡在廣東一所高校讀書,離開生活了18年的家鄉,遠離父母后,她會充分利用社交平臺,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我與父母的關係更像朋友。”許亦凡坦言。

近日,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向全國百餘所高校的561名大學生發起“大學生與父母的關係”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6%的大學生表示自己與父母關係非常融洽或比較融洽。

袁斯渝覺得自己與父母溝通完全沒有“代溝”,尤其是她與母親的聯絡更為頻繁。“媽媽偶爾也會跟我説自己的煩心事,我並不反感,這讓我更加明白媽媽需要我。”在袁斯渝看來,這也是“一種愛的肯定”。

在北京一所高校讀書的賈志超曾經有過兩周沒有與父母聯繫,他笑言自己“被放養”,“學業特別忙的時候,我就會忘記跟父母通電話,他們也不會刻意找我,擔心會打擾到我。”

賈志超認為,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不能單純靠通電話來維繫,經常見面比較重要。如果不忙的話,賈志超平均每個學期會回家鄉兩到三次。“我們一家每年都有一起出遊的習慣,一家人旅行既是一個休息放鬆的過程,也是完全回歸家庭增進感情的機會。”賈志超説。

去年,大學畢業後的楊伊人選擇留在家鄉工作。現在,她每天下班都會回家,晚上8點和父母聚在客廳。楊伊人喜歡看港劇,她的媽媽愛看古裝劇,爸爸更青睞球賽,三個人偶爾會因為看哪個頻道而互相“嫌棄”。

“我已經習慣被‘嫌棄’了,我爸媽經常‘吐槽’我穿的衣服不好看。他們覺得我‘買了不少衣服,沒有一件像樣的’。”面對父母的“嫌棄”,楊伊人明白他們只是嘴上説説。在她看來,這種“嫌棄”的話是只有親近的人才會説的。她還會把自己被父母“嫌棄”的生活記錄在微信朋友圈,“我的朋友圈從不遮罩爸媽,我媽看到我發跟他們有關的內容,還會在評論區發表情與我互動,她自己也覺得有趣。”楊伊人説。

“要敢於向父母表達愛”

今年寒假,江勃安從學校多帶了一些書回家,行李比之前要重一些。江勃安的媽媽像往常一樣在汽車站接他,看到兒子後,江勃安的媽媽立即彎腰去提行李箱,剛提起“離地不到10公分”,他就發現媽媽的手腕繃得很緊很紅。江勃安趕緊讓媽媽放下行李箱,自己來提。“剛開始她是拒絕的,直到我把行李箱‘搶’過來。”江勃安要把行李箱抬起來放上電動車時,他的媽媽還在旁邊扶著,從側邊的拉扣著力,儘量減少他手中的重量。“那一刻我突然覺得媽媽老了。”江勃安説。

“我很希望自己為父母分擔些什麼。”江勃安喜歡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平時在學校他會去做兼職來掙生活費,暑假則會多做些家務。

王凱平時跟媽媽的交流比較多,經常一起討論家裏的事情,偶爾也會聊他小時候的趣事。在王凱眼中,他的爸爸是個有點大男子主義的人,“他很少跟我交談,我都是通過和媽媽交流才了解到,其實爸爸很關心我”。王凱説:“媽媽告訴我,無論我做什麼我爸都支援我,我爸經常跟她説,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我能過得幸福快樂。”

王凱的爸爸43歲生日那天,王凱正好在家,他買了一個生日蛋糕,做了一碗加了兩個荷包蛋的長壽面,還邀請叔叔和堂弟來家裏一起給爸爸慶祝生日。“之前爸媽過生日時,我幾乎不在家,那次正好我在家,就想著給爸爸好好過個生日。之前就知道爸爸很關心叔叔,我就把叔叔也叫來陪他過生日,他特別開心。”在王凱看來,爸爸那個年紀的人都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情感。

那是王凱第一次給爸爸做長壽面,“他當時挺驚訝的,吃麵吃得很開心。”王凱説。

高晗的媽媽以前從來不會直接跟她説“我們很愛你”,但現在,高晗經常被“表白”,高晗覺得是自己表達愛的方式影響了父母。

“我讀初中時,學校曾舉辦過一次感恩教育活動上,我是在別人的感染下哭著對媽媽説了‘您辛苦了’。”後來,高晗嘗試把這種狀態變成一種常態。“一開始我也覺得把愛挂在嘴邊很難,後來我從誇讚入手,比如説媽媽最近氣色好、打扮得好看……”有時,她還會主動去擁抱媽媽,“一開始我媽還有點害羞,現在她已經習慣了,也會主動擁抱我。”在她看來,子女應該敢於向父母表達愛。

“成為父母可以依賴的人”

通過家庭旅行,賈志超對家庭關係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對家庭盡更多的責任。

“小時候出去旅行,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現在我會參與策劃,也會負擔一些費用。”賈志超明白,現在的自己不應該只是被呵護的角色,而需要去承擔很多責任。

郭雨歡是廣東一所高校的大二學生,曾經她只專注學業,享受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但隨著在外地讀書的時間久了,她逐漸意識到,父母越來越老,自己開始成為父母的依靠。

過去一年的寒暑假,郭雨歡基本是在醫院度過的。得知奶奶突然生病,她有些慌。“在醫院陪伴奶奶時,我感覺學校和家就像兩個世界。在學校的我,任性自由;在家裏的我,必須要成為獨當一面的大人,自己去處理一些事情。”郭雨歡説。在奶奶生病住院的日子裏,她不僅每天要開車送爺爺去看望奶奶,還要給弟弟輔導功課,同時要叮囑父母注意身體。

“看到奶奶躺在病床上的樣子,我的眼淚一下就出來了。但我只能偷偷抹眼淚,因為父母看到我哭會更傷心。”郭雨歡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從那之後,她也開始慢慢意識到,自己要變得堅強,成為父母的“港灣”。

“今天很有意義,我也可以像大人一樣被爸媽依賴。”高晗在社交平臺發出這條狀態時,她策劃的“帶著爸媽去旅行”的行程已經結束。

從讀本科到讀碩士研究生,高晗與家鄉的距離越來越遠。考研成功後,她正式和父母聊起要去安徽讀書的事情時,她的父母非常支援。“我媽媽還安慰我,説她和爸爸多了一個可以去省外走一走的機會。”高晗記住了媽媽的話,於是策劃了一場“帶著爸媽去旅行”。

從訂車票到訂賓館再到具體的行程安排,都是由高晗來完成的。雖然行程安排具體到了每一個半天,但是真正旅行時還是有些小遺憾。高晗的手機相冊裏還保存著一張她在公交車上拍的照片,她坐在後面,照片拍的是坐在前面的父母,媽媽把頭靠在爸爸的肩膀上。“可能媽媽因為路途奔波而疲憊吧。”她説。

送父母離開安徽那一幕,高晗想她可能這輩子都忘不掉。“一開始我爸媽讓我先回去,他們自己進去等。因為時間還早,我也不想這麼快跟他們分開,我們就一起緩慢朝進站口‘挪動’。”還沒等走到進站口,她的媽媽突然背過身去,“當時突然空氣中一陣沉默”,高晗知道媽媽在掉眼淚。“我也繃不住了,抱住了我媽。我媽一看到我哭,立即‘要強’起來,説了句‘我們進去了’,頭也不回,就和爸爸直接走了。”高晗回憶,後來自己一直站在車站外面,看著他們過安檢、進站、乘坐電梯,直到父母的身影消失在視線裏,她才離開。

楊伊人很少會在父母面前哭。“很想哭的時候會想些好笑的事情憋回去”,她覺得在父母面前哭很“丟臉”,“我不想在爸媽面前露出我脆弱的一面,如果發生了不開心的事情,我寧願自己一個人‘消化’。”楊伊人説。

在外地上大學時,楊伊人總是“報喜不報憂”,讓父母覺得她一切都好。“父母是我的後盾,但我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承擔更多責任。”她説。

“我很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高晗希望自己能夠更加成熟,成為父母可以依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