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流傳這樣一句話‘正月十五挂花燈,八月十五看兔王’。幾百年來,兔子王已經成為濟南中秋民俗的重要象徵。從我爺爺那輩起,我家就是捏著兔子王將中秋文化代代相傳下來。”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説道。

9月13日至17日,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在濟南開幕。臨近中秋佳節,周秉生創作的“傳統兔子王”和“蛋殼兔子王”吸引無數遊客駐足,一時成為大家爭相搶購的中秋賀禮。

濟南兔子王,一個美麗的中秋傳説

兔面人身、白麵紅唇,憨態可掬的兔子王實惹人喜愛。周秉生介紹,兔子王的背後流傳著為人感動的中秋神話。

濟南以泉城聞名,城內百泉爭涌,泉水甘甜清澈。

傳説在早時,濟南地下的泉眼又臟又臭,流出的臭水經常惹得小孩生瘡病。月亮奶奶有藥專給富人治病,不給窮人治。見此情況,住在濟南城裏的少年任漢想接濟窮人,巧恰在八月十五月亮奶奶生日那天,跟隨老和尚祝壽趁機混進廣寒宮,盜得治病的藥餅。正想趕快溜走,不料宮外烏雲密布,只剩個碗口大的彩雲眼,自己怎麼也鑽不出去。

眼瞧著壽宴散了,情急之下,在一旁的玉兔為了保護任漢,犧牲自己,將自己的皮剝掉給了他。任漢為了濟南的窮苦百姓,忍著悲痛接過兔皮披在身上,變成兔形,含著一大串藥餅,從雲眼鑽出來,恰巧落在濟南城的一條巷子裏。為了讓每家的病人都能得到醫治,任漢想辦法,把藥餅塞到七十二個泉眼裏去,這些泉水立刻變得清澈甜冽,成了濟南府的七十二名泉,一夜之間流遍了濟南城。第二天家家戶戶喝了泉水病人好了,做飯都是香噴噴的。

“日久年深,人們就把兔子神叫成兔子王,把藥餅叫成月餅。兔子王也成為了濟南中秋拜月的吉祥物。”周秉生回憶,在濟南,舊時中秋節拜“兔子王”是傳統項目,中秋前一週,街上就滿是賣“兔子王”的。

“周氏兔子王”儘管不是當時做的最有名最多的,但是卻是最終被傳承下來的。周氏兔子王以黃河細膠泥為原料,經16道工序加工完成,有十幾個品種。從姿勢上分有坐兔王、站兔王,從性別上分有兔子王和兔奶奶,從衣著、坐騎上分,則有大紅袍、大坐虎、中坐虎、小坐虎、小坐墩、兔王坐元寶等類別,從臉譜上分有大花臉、小花臉,還有表現群體生態的兔子山。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現場創作兔子王。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攝

為了將濟南獨有的中秋文化融合到傳統兔子王的表現形式中,周秉生的父親、周氏兔子王第三代傳人周景福別具匠心,一雙巧手設法將長長的耳朵與頭部用彈簧相連,將兔子王的中空與繩線相連,手一拉繩,兔子王的雙臂就上下做出搗藥狀,耳朵自由擺動。

由此,與北京“兔爺”、天津“兔爺”相比,濟南的“周氏兔子王”以動聞名。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創新産品“蛋殼中秋兔子王”。中國青年網記者劉尚君攝

蛋殼裏彩繪兔王,中秋文化代代傳

2004年,周景福去世,周秉生作為周氏兔子王的第四代傳人,擔起了兔子王傳承的重任。

周秉生是首次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為了將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兔子王推向全國,他不但精心製作了傳統兔子王,更歷時三個月時間特別創作了“蛋殼兔子王”。

“很多年輕人對中國傳統工藝已經漸漸淡忘,我作為傳承人就要想盡辦法,把濟南的文化歷史講給年輕人聽。”如何讓年輕人更願意接受濟南兔子王,是周秉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偶然的機會,他突發奇想,琢磨出在蛋殼裏彩繪兔子王的創新方式。

濟南周氏傳統兔子王代表性傳承人周秉生正在向遊客介紹濟南兔子王。

一枚鵝蛋,周秉生先在蛋底打個小眼把蛋清蛋黃漏出來,用小刀慢慢將空蛋殼一分為二,然後在蛋殼裏彩繪兔子王。要在帶有弧面的蛋殼裏作畫實數不易,既不能改變傳統兔子王的原型,又要畫出實物的立體感。為掌握好繪畫的方法,周秉生整整練了三個多月。這其中,他也不斷嘗試把兔子王捏成拇指大小,將實物放進蛋殼裏。

博覽會期間,有不少年輕人被“蛋殼兔子王”所吸引,周秉生一邊向大家介紹濟南兔子王的特點,一邊反覆把老濟南的中秋文化講給大家聽。為了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近幾年,周秉生開始在校園開設興趣班,公益授課傳統兔子王的製作技藝。雖然濟南兔子王以周氏聞名,但他還是希望,老濟南人人都是兔子王的傳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