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逆行塞爾維亞援助抗疫 廣東專家收穫“鐵桿友誼”

3月27日,專家組來到塞爾維亞新建的方艙醫院,指導佈局與分區。 受訪者供圖

4月4日,專家組幫助塞爾維亞一線醫護人員穿戴防護用品。

4月6日,塞爾維亞醫務人員與中國專家互相加油點讚。

4月23日,為更好地解釋“雙通道三分區”,專家組在醫療機構畫圖講解。

6月26日,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回家。 南方日報記者 張梓望 攝

因新冠肺炎疫情再度蔓延,當地時間7月3日,位於巴爾幹半島的歐洲小國塞爾維亞,宣佈首都貝爾格萊德進入緊急狀態。

萬里之外的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看到新聞後,心不由得揪了起來,“希望塞爾維亞一切安好”。

3個星期前,他從塞爾維亞結束抗疫援助工作返回中國,1周前結束休整回到廣州。3月21日至6月11日,整整82天,林炳亮都在塞爾維亞抗疫一線。

他所在的中國赴塞爾維亞抗疫醫療專家組,是我國派出的援外抗疫醫療專家組中援助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而他是隊伍中堅守時間最長的臨床醫生。

回國的日程一再推遲。啟程時,塞爾維亞正風雪交加,疫情告急。回國前,當地已入夏,疫情漸趨平穩,復工復産火熱開展。援塞82天,廣東專家們在異國他鄉收穫了“鐵桿友誼”。

  鐵桿朋友 風雨同行

3月中旬,全球疫情快速蔓延,塞爾維亞告急。當地時間3月15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的一段電視講話,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面對全球觀眾,武契奇宣佈塞爾維亞進入緊急狀態,並向中國求援。他含淚感謝,當困難來臨時,中國向塞爾維亞伸出援助之手。

自1955年建交至今,中塞已攜手走過65年風雨歷程。面對“鐵桿朋友”塞爾維亞的請求,中國迅速響應,不但送去大批援助物資,還選派富有經驗的醫療專家援塞。

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交給了有著豐富“抗非”經驗、快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廣東來承擔。

在發出求助後不到一個星期,當地時間3月21日,塞爾維亞迎來了來自中國廣東的“逆行英雄”。他們是來自廣東省疾控中心、廣東省人民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的6人專家組,飛機上還滿載著口罩、呼吸機、藥品等醫療物資。

援塞醫療專家團隊來自傳染病防治、呼吸與危重症、急診、感染、心理衛生等專業,覆蓋了新冠肺炎防控救治的關鍵領域。

出發前,專家們把抗疫的中國經驗、廣東做法都翻譯成英文,拷進隨身碟或是列印成冊,計劃與塞爾維亞分享。考慮到塞爾維亞語是小語種,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還給專家們配備了翻譯機。

在塞爾維亞,他們受到了最高禮遇。武契奇親自到機場迎接,與每一個醫療隊員行“碰肘禮”。他將中國和塞爾維亞的國旗打了一個同心結,並深情親吻五星紅旗。

“這一刻,我感受到了實打實的鐵桿友誼。”林炳亮很感動,決心“把幫助他們當成自家的事兒”。

抵達在塞駐地,專家們的第一頓飯竟然是熟悉的中國菜。塞爾維亞不僅在出行上全程以國賓禮相待,還專程請了中國大廚,並安排了精通中塞雙語的翻譯。

抵塞第二天,一場瑞雪悄然而至。清晨,很少見過雪花的專家們興奮地拿起手機拍照,塞爾維亞工作人員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自豪地介紹起當地的自然風光。

厚厚積雪之下,春天的力量正在積蓄。

還沒倒過時差,專家們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走訪,足跡遍及該國各大臨床醫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病毒檢測實驗室。

專家組組長、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所長彭志強介紹,雖然當時塞爾維亞的確診病例並不多,但核酸檢測能力嚴重不足,國際往來頻繁,為疫情防控帶來巨大挑戰。

經過了解,結合中國經驗、廣東做法,專家組無私地向塞方提出了多項防控建議,包括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增加核酸篩查點、建設方艙醫院、建立心理疏導機制等。塞爾維亞總統、總理、衛生部長等高層多次聽取並採納專家組建議,及時調整國家疫情防控的總體策略。

很快,塞爾維亞開始建設5家方艙醫院,社區醫院也增加了新冠肺炎核酸檢測篩查點。在中塞多方聯動下,新的病毒檢測實驗室也在貝爾格萊德落地。

在中國專家的推動下,塞爾維亞應對新冠肺炎的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危重症救治體系逐漸建立和完善。

  “中國”身影 踏遍塞國

疫情防控體系的“框架”搭好,專家們把目光轉向了醫院、研究所等疾病防控與救治一線,現場指導、查漏補缺。

在他們的建議下,塞爾維亞傳染病領域首席專家戈蘭教授召集國內專家,與中國援塞專家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學術交流。

“中國專家分享的經驗,給塞爾維亞對新冠肺炎的治療理念帶來了極大的轉變,救治關口得以前移。”塞方專家説。

3月25日,專家組來到貝爾格萊德一家收治重症病人的定點救治醫院,實地考察醫院救治佈局。

這是中國專家們第一次進入塞爾維亞隔離病房。來自中山一院的呼吸與重症專家郭禹標、中山三院的傳染病專家林炳亮穿上防護服,中山一院急診科副主任熊艷在他們的防護服上寫下“郭中國”“林中國”。

在萬里之遙的異國隔離病房,他們代表著中國,向同樣遭受疫情襲擊的人類同胞伸出了援助之手。

“實地看過,才能更好地發現問題。”郭禹標説,他們發現隔離病區裏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的區分不明確,增加了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專家組立即向當地醫院分享了中國“雙通道三分區”的院感防控經驗。

專家組的足跡幾乎遍及塞爾維亞。在走訪中,專家們發現,醫院感染防控意識薄弱的問題在當地普遍存在:有的醫院用屏風一擋,就算完成了清潔與污染的分區;有的醫院設置的緩衝區過於狹小,起不到阻隔污染的作用;很多醫護人員防護服穿脫流程也不規範。

諾維薩德是塞爾維亞的第二大城市。在抵達塞爾維亞的第6天,專家組來到諾維薩德臨床醫院走訪。該院院長認為醫院的院感防護已足夠牢靠,對中國專家指出的院感問題,並未挂心。

作為傳染病專家,林炳亮深知,“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2003年“非典”期間,他曾眼睜睜看著戰友因被患者感染而倒下。

“説實話,我當時真的有些急了。我們不是去説幾句就完事了,既然塞爾維亞把我們當成自家人,我就要把它當作自己的事情。”林炳亮説。

沒有猶豫,他以中國曾經的經驗和教訓,向院長直言問題關鍵。最終院長承諾進行改進。當專家組第二次到訪時,該院的防護措施果然有了很大進步。院長拿出一件嶄新的白大褂,給林炳亮披上,“送你白大褂,你就是我們的醫生了”。

疫情肆虐,給人們帶來了心理創傷。疫情發生後,塞爾維亞開通了心理熱線,第一天就接到了2000多個電話。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侯彩蘭結合當地實際,提出了對醫護、患者及家屬、密切接觸者等重點人群進行心理評估並分級分階段開展心理干預的建議。

這些措施包括:由精神心理科醫生與其他專業醫生組成多學科團隊,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及時干預應對;在方艙醫院配備心理精神科醫生,對輕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壓力應對;建立心理重建和心理疏導機制,盡可能降低疫情後的心理創傷危機。

這些建議被一一採納。在塞爾維亞的定點救治醫院和方艙醫院,心理科醫生漸漸成為標配。

  一留再留 輪換堅守

原定15天的馳援行程很快結束,但此時,塞爾維亞的疫情仍處於上升期。應塞方請求,中國專家組延長了15天援助時間。待30天期滿,塞爾維亞再次挽留中國專家。

援助時間一延再延,專家組提出了輪換專家的建議。塞方也希望中國能派護理專家參與指導臨床救治,特別是有武漢抗疫經驗的專家。另一方面,專家們帶來的物資消耗大半,也沒有帶夏天的衣物。

根據中塞雙方的協商安排,5月3日,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3位專家成守珍、劉大鉞、唐可京抵達塞爾維亞進行輪換。同時,郭禹標、熊艷、侯彩蘭3位專家完成先期工作,乘坐同一架飛機啟程回國。

輪換的專家裏,成守珍、劉大鉞都是廣東省援助武漢醫療隊的隊員。

中山一院護理部主任成守珍2月7日抵達武漢,駐守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她帶領護理團隊用過硬的技術為重症、危重症患者進行精心護理,梳理出各類經驗指南、流程規範。

除夕,中山一院院感專家劉大鉞緊急出征武漢,進駐患者最多、病情最重的武漢市漢口醫院。在這裡,他重新設計改造隔離分區,梳理制定了院感防控的系列制度流程,在廣東、廣西、海南等20多支醫療隊中得到推廣應用。

他們都是從武漢返回廣州剛結束休整,又毫不猶豫地接受任務,趕赴塞爾維亞。他們帶來的武漢抗疫寶貴經驗,對塞爾維亞無異於雪中送炭。

唐可京是呼吸與危重症領域的專家。在走訪中,她發現塞爾維亞對患者主要通過X光檢查進行影像篩查。她介紹了中國使用CT進行更精確影像檢查的經驗,促進了當地病例的早發現早治療。

5月7日,塞爾維亞解除國家緊急狀態,開放部分邊境。5月11日起,塞爾維亞部分開放幼兒園,5月18日部分國際航線通航,全國開始復工復産。

“路上的人多了起來,企業也重新開工。但此時若忽視了防護,聚集性疫情就隨時有可能發生。”劉大鉞説。專家組分享了中國“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經驗做法,提出實用建議。他們還變成“應急救火隊”,指導發生了聚集性疫情的場所加強防控。

在塞爾維亞,醫務人員和民眾都盼著中國專家到來。專家組也走訪了許多中資企業,現場指導和科普。看到專家組的“中國紅”,當地華人華僑就吃下了“定心丸”。

  臨別贈泥 情深義重

援塞82天,專家們和塞爾維亞醫護人員並肩作戰,參加了150余場活動,行程遍及塞全境。他們用汗水與真心,交出了一份數據紮實的成績單。

根據專家組的建議,塞方通過減少人群流動和密切接觸,有效降低了疫情傳播率,病例的再生指數從初期的3.4降至1.0以下;當地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從初期每天不足100人份提升至現在接近7000人份;塞爾維亞成為歐洲國家中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當地時間6月10日,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即將啟程回國。此時的塞爾維亞,疫情已經趨於平穩,各行各業都在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這個歐洲小國,已經從疫情的陰影中逐漸走了出來。

臨別時刻,塞爾維亞總理布爾納比奇會見了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向每位成員贈送了塞爾維亞的泥土。具有特殊意義的泥土,凝聚著對中國專家們的深情與感謝。她邀請專家們待疫情結束後攜家人來塞,共同慶祝勝利,感受塞爾維亞人民的熱情好客和感激之情。

“來的時候你們是外國人,走的時候你們是朋友!”塞爾維亞國防部部長武林説,塞爾維亞政府和人民不會忘記這段特殊時期的中塞情誼。他還為中國援助塞爾維亞抗疫專家組頒發了象徵“保衛國家”最高榮譽的獎章。

塞爾維亞人民的友好與熱情,也給專家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政府到民眾,塞爾維亞用一切方式在表達感謝。”劉大鉞最難忘的一幕,是在塞爾維亞一個小城裏,當地人看到“中國衛生”的紅色隊服認出了專家組,紛紛前來合影,有的還用漢語向中國專家説“謝謝”。有一對老人,見到專家組專門停下腳步,深深鞠躬。

“我們和塞爾維亞,都是經歷過苦難的民族。鐵桿兄弟,更要互幫互助。”林炳亮説,此次馳援抗疫,讓他深切感受到建設人類健康共同體的重要性。如今在他們心裏,塞爾維亞也是第二故鄉。

如今,專家們已經回到闊別已久的廣州,但仍然持續關注著塞爾維亞最新的疫情。“期待在未來,帶著家人一起去塞爾維亞,看看曾經奮鬥過的地方。”彭志強説。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李秀婷

攝影:龍其穗(除署名外)

策劃:伍青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逆行塞爾維亞援助抗疫 廣東專家收穫“鐵桿友誼”)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