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召開,與會嘉賓形成共識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標誌著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的新階段。金融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進一步凝聚金融合力、推動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成為未來三地共同的目標。11月24日,以“金融推動大灣區高品質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在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舉辦。60多位來自中央部委、省市金融及相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相關協會、智庫的負責人圍繞“新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的主題,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開放與融合▶▷

  融合路徑清晰,繼續對外開放形成互利共贏新格局

與世界上其他灣區相比,“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稅區、三種貨幣、四個核心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特點優勢,也是灣區融合的挑戰。如何通過金融融合發展,實現大灣區金融合作和優勢互補,是三地業界、學界激蕩智慧、共謀發展的關注所在。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出臺,有關的實施意見、行動計劃陸續推出,三地金融部門密切協作、統籌謀劃,著力在機構互設、平臺共建、業務融合方面下功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融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局。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曉軍介紹,目前187家港澳資金融機構進駐廣東,港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在所有地級市實現了全覆蓋。另一方面,大灣區的保險業務融合明顯加快,證券基金行業也出現加速融合的趨勢。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何國鋒表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中外資金融機構不斷聚集,逐漸形成了優勢互補、功能完備的機構體系。

何曉軍表示,粵港澳三地在融合的方向上已經形成了共識——大灣區的金融市場要先打破邊界、再促進融合,由易到難,從業務融合到規則融合,所以應通過探索性的合作,推動監管制度、産品標準、業務規範實現互認。在三地金融的融合上,何曉軍提出三個方向:一是探索便利資金跨境投資,支援實體産業高品質發展;二是探索以區域金融一體化應對貿易壁壘,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穩定;三是探索現代金融科技更廣泛的傳播和應用,讓人民共用普惠成果。“以科技為核心的金融服務和系統的對接是大灣區金融融合的重要突破口。”

只有進一步加大大灣區內金融融合力度,暢通資金流,才能進一步增強大灣區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原副主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認為,珠三角九市實體經濟發達、人口結構年輕、內生的金融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隨著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日趨形成,再加上澳門科技研發能力的快速追趕,大灣區對跨境資産配置的需求加強,這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

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黃善文表示,澳門希望成為大灣區與葡語國家的金融服務平臺,成為內地企業與葡語國家企業的資金進出管理平臺。香港交易所內地業務發展高級副總裁徐春萌則表示,要將香港市場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特點與大灣區內內地九市的廣闊市場、完整的産業體系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結合起來,推進大灣區金融市場更高層次的互聯互通和制度對接。

  提質與增效▶▷

  推動有特色的金融創新,形成多樣化産融結合模式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液,兩者共生共榮。粵港澳大灣區有強大的製造業發展優勢,夯實的産業基礎是金融創新發展的落腳點。不同地區如何利用不同金融資源稟賦,更高效地推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同樣是論壇關注的所在。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工業和服務業門類最齊全的地區之一,具備堅實的産業基礎和較高的産業鏈發展水準。”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王景武表示,有鋻於此,大灣區金融創新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要求,助力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發展水準。

在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原副主任、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林武看來,“金融+科技+産業”融合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優於東京、紐約和舊金山國際三大灣區的最大優勢和發展特色。

針對三地不同的優勢,王景武認為,要結合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不同區域經濟金融發展水準、産業結構以及在國家發展中的定位等因素,一城一策、一地一策推動地方有特色的金融創新,形成多樣化的産融結合模式,投融資創新模式、風險分擔模式。

何曉軍透露,當前廣東以金融科技為媒,正在用區塊鏈的技術手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的貿易融資平臺,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不久的將來會正式呈現。

  科技與創新▶▷

  拓展金融科技,推動金融便利化發展與普惠金融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科創將成為推動産業、經濟變革的主導力量。金融如何發揮效能助力科技發展、科技如何賦能金融、新技術應用帶來的風險挑戰如何應對,成為論壇專家的焦點。

廣東擁有全國最多數量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如何拓寬這4.5萬家高新企業的融資渠道?王景武建議:“要針對科創型企業資産輕、缺乏抵押擔保品的特徵,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專利權與智慧財産權融資産品,拓寬抵押物的範圍,促進金融創新和産業鏈的創新、産業升級的良性互動。”

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呼喚新的金融形式,金融科技的發展也將使得投融資更好匹配實體經濟。

科技為金融業務帶來高效率、高品質的同時,也引入了新挑戰。王景武表示,要把握好金融創新與有效監管的平衡,既不能讓金融創新過於盲目,積累或放大風險,也不能監管過度,抑制了金融創新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打破和消除監管壁壘,推動形成適合國情的金融創新産品監管模式。

對於如何應用科技實現更為有效的監管,何國鋒表示,將實施“科技+監管”戰略,健全數據治理框架,建設智慧監管資訊平臺,提升監管科技水準。何曉軍則表示,廣東將探索以監管沙盒為核心的金融監管體系,為現代金融科技的傳播和應用提供最優良的環境。

  ■觀點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何國鋒:研究港澳保險公司在廣東自貿區設分支機構改為事後備案

監管層應從強化制度設計、做好協調落實、推動機構聚集、加強服務支撐四個方面去做好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的文章。在保險領域,銀保監會正在推動港珠澳大橋交強險內地與港澳之間的互認工作,還在研究簡化港澳保險分支機構在廣東自貿區內的準入事項,由事前審批改為事後備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大灣區資産未來配置空間巨大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整合空間,國內最活躍的、最具有市場化的、最有可能開拓未來空間的地方,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從資産配置來説,未來配置空間巨大。人民幣優化配置機會應該在粵港澳大灣區裏尋找,這裡將會孕育出具有廣闊貨幣前景的新機構和新機會。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永利:大灣區應著力打造頂級國際金融交易中心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大灣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金融一定要走在前面。金融最重要的國際影響力在於要有一個頂級的國際金融交易中心,這應該成為大灣區金融戰略規劃的重點和主攻方向。

  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原副主任、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林武:推動大灣區金融互補發展和雙向開放

大灣區要圍繞打造全球競爭力強的國際金融中心目標,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補發展,擴大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業雙向開放,強化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樞紐優勢,建設澳門中葡人民幣結算中心,推動深圳成為國際金融創新中心,促進廣州建設全球金融資源配置中心。

南方日報記者 黎華聯 陳穎 唐子湉 張艷

策劃統籌:謝美琴 陳穎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論壇召開,與會嘉賓形成共識)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