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者:粵港澳大灣區推進“一國兩制”融合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的本身,標誌著‘一國兩制’正在走向融合發展。”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作上述表示。
據報道,中央政府近日公佈16項惠港和15項惠澳措施,有關措施將進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就業和居住,加強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方面便捷流通。
田飛龍認為,不論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還是最新公佈的政策措施,都表明“一國兩制”實踐走向成熟,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可以實現保持香港和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雙重目標。
據田飛龍觀察,近期中央政府惠港惠澳措施顯示,中央和特區政府都加快了大灣區建設,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更多港澳人士能在大灣區建設中受益。
他進一步指出,惠港措施同時有利於緩解修例風波帶來的緊張情緒,有利於香港人重新思考自身同香港的命運、做出理性選擇,香港更可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有作為。
南開大學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表示,新措施的出臺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治理走到新層次,這也是“一國兩制”新的寬度與格局。
“內地將在更寬層面配合香港、澳門解決住房、養老、年輕人發展空間等問題,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李曉兵相信,中央提出的各項措施,將在港澳進行角色轉換和發展轉型時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表示,新措施以惠民為主,體現了中央一直以來強調的讓港澳臺同胞共用祖國發展成果、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政策精神。對醫療、教育等港澳人士到大灣區生活最關注的配套服務,新出臺措施給予了積極響應。
中央近期惠港措施提及,為支援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中央政府將會在便利人員、資金、貨物、資訊等要素流動方面制定配套支援政策。
張玉閣認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跨越深港兩地,如果仍沿用傳統通關手段,會給要素流動帶來不便。若充分利用先進的IT技術,可以有效破解要素流動瓶頸。例如,應用人臉識別進行人員進出管理,應用物聯網進行貨物進出管理,應用區塊鏈技術進行資金跨境監管等。他相信,深港科創區的要素跨境流動會有更開放、更便捷的制度安排。 (王捷先 李晗雪)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內地學者:粵港澳大灣區推進“一國兩制”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