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南京獲選科教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文學之都”

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官方發佈消息,批准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其中江蘇省南京市成為首個被列入世界“文學之都”的中國城市,讓綿延數千年的中國江南文化歷史在世界級的交流平臺上得到展示。

“全球創意城市網路”評選項目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4年推出,目前已擁有246個成員,該項目的評選領域有七大主題,包括文學、電影、音樂、民間手工藝、設計、媒體藝術和美食等。

UNESCO總幹事阿祖萊表示:“這些分佈在全球的入選城市都以各自的方式使文化成為其發展戰略的支柱,而不僅僅是補充,這有利於社會創新,對於青年一代尤為重要。”

2017年,南京成為首個申報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文學之都”的中國城市,並在兩年多後獲選。

南京“文學之都”申辦工作小組顧問、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師陸遠告訴記者,作為中國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綿延近兩千年的文學脈絡,讓南京自古就擁有了海量的作品和文學大家“粉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學館’即設立於此;中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批評專著《詩品》、第一部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均誕生在南京。”

“南京文脈持續綿延長達1800年。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文學史上有一萬多部文學作品與南京相關:《紅樓夢》《本草綱目》《永樂大典》《儒林外史》等傳世之作都與南京密不可分。近現代以來,魯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也都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作家賽珍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大地》就是在南京創作完成的。”陸遠介紹。

不過,陸遠特別強調,在教科文組織對“文學之都”的評選要求中,除了對參選城市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學作品産出數量有參考外,更為重要的一個原則是,跟這座城市有關的文學作品或者説文化成果,與當地普通人能否共用,“也就是説在這座城市裏,文學的親民性有多強。”

“我們在申請報告中,也特別強調了這一點。”陸遠解釋,“南京尤為特別的是,自建都至今,兩千五百多年間,城市生活中心的移動不超過五公里。這就意味著,無論是六朝、唐宋、明清還是近代,數千年的文化積澱都處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區域中生長綿延,這對生活在當下的南京市民來説,身邊的山山水水、草木風景、或是人文建築,與千年前沒有太大地理上的差別。”

“抬頭是南唐李煜吟誦過的春花秋月,低頭是《儒林外史》裏夫子廟科舉場的白墻黑瓦,身邊是朱自清遊過的秦淮河,登上城樓可以看到李白筆下的鳳凰臺,穿過小巷就是劉禹錫嘆過的烏衣巷……這種文學和當下生活的交互體驗,是很難得的,可以給普通人一種文學的現實感。”陸遠認為,這也應該是打動組委會的重要一點,這座朱自清筆下的“古董舖子”,從古到今,都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

對於南京的此次入選,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阿翔在採訪中表示,南京的城市歷史和山水風貌,因為從古到今自成一派——“金陵懷古派”,而深受詩人和文學家的“獨寵”,這種優雅、寂寞、飽經滄桑的文學氣質也深深融入了南京城市的氣質中去,讓南京得以從眾多中國城市中“獨樹一幟”,成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文學之都”。

曾經為南京書寫過無數作品的當代著名作家葉兆言則認為,正是整座城市獨有的“崇文”氛圍,讓南京獲得了“文學之都”的美譽。像吳敬梓曾在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中對南京描述的:“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南京自古就是一座崇尚讀書的城市,市民的文化素養總體較高,“外地人來了南京,不留神就傳世,就入了美術史、文學史、新聞史、烹調史……一代水土養一方人,南京一方水土、一城環境,滋養了一代代的文人墨客。”  (記者 申冉)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南京獲選科教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文學之都”)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