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南京市建鄴區:塑造文化筋骨扮靚“城市客廳”

建鄴書房內,外國友人正在體驗傳統文化活動

編者按:高品質發展走在前列、做出示範,是江蘇省在新時代下義不容辭之責。江蘇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的“六個高品質”發展任務,即經濟發展高品質、改革開放高品質、城鄉建設高品質、文化建設高品質、生態環境高品質、人民生活高品質,為江蘇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舉旗定調。繼去年推出《聚焦江蘇“六個高品質”(第一季)》後,人民網江蘇頻道再度選取六個縣(市、區)在某一方面的實踐展開報道。今天我們刊發南京建鄴區在文化建設高品質方面的稿件。

月光皎潔,男女老少圍坐在小區廣場上,看著電影《月亮灣的笑聲》。剛剛過去的2019江心洲國際露天電影周,露天電影走進島上的居民小區、工地、敬老院、企事業單位,連續展映了33場中外經典影片。

一江之隔,7月份才落戶的親子微劇場“小不點大視界”已經上演了來自5個國家的6部親子劇,部分熱門場次一票難求。新城科技園裏,動畫電影《故宮裏的大怪獸》正在加緊籌備。去年,同樣在這裡製作的《媽媽咪鴨》成為在全球公映國家最多的一部中國動畫。

從文化生活到文化産業,從文化設施到文化實力,南京市建鄴區正在彰顯她的文化風韻。“沒有文化的城市只是一座水泥森林,注入文化筋骨,城市才更加溫暖可親。”建鄴區委主要負責同志認為,要不斷增加文化服務供給、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文化體制改革,讓時尚、藝術、文化日漸成為河西·建鄴的鮮明標識。

“城市客廳”瀰漫文化活躍因子

建鄴是一座白紙作畫的新城,十幾年間高樓大廈拔地起,現代化城市形象躍然而出。今年兩會期間,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參加市人大建鄴團分組審議時指出,建鄴要注重加強文化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構築文化筋骨,建鄴有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匯集了江蘇大劇院、保利大劇院、奧體中心、金陵圖書館等一批大型文體設施,公共文化設施面積超過120萬平方米,每人平均可享有公共文體活動空間面積全省第一。當然,文化要讓市民共用,需要“軟硬兼施”,建鄴也注重軟環境的氛圍營造。

今年春節,建鄴區舉辦了首屆青奧藝術燈會。一個月的時間裏,燈會吸引客流110萬人次,帶動周邊旅遊客流近300萬人。“建鄴是南京的‘城市客廳’,是集中展示南京發展和未來的地方,其陳設和風格體現出南京的待客之道。挖掘這座新城的文化特質,以文化涵養城市氣質尤為重要。”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胡小武認為,青奧藝術燈會及一系列文化活動,激活了沉睡的公共空間,也扮靚了南京的“城市客廳”。

斬獲多國設計大獎的恐龍實驗室科普展在華採天地颳起恐龍旋風;愛爾蘭國寶級踢踏舞劇《大河之舞》在河西萬達活力上演;南京藝術學院將畢業嘉年華分會場搬進金鷹世界……如今,在建鄴的各大商圈,市民遊客購物之餘,不經意間就能與藝術來一場美麗邂逅。一場場藝術展覽,一次次文化活動,走齣劇場,走進商圈,走到人們身邊,文化因子在“城市客廳”觸手可及。

繼上海、北京和杭州之後,國內首個親子微劇場“小不點大視界”今年正式落戶建鄴。好樣華採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經理張朵説,選擇這裡看中的正是這裡的文化氛圍,“看劇”的習慣在這裡更容易養成。親子劇場也和建鄴區內其他大劇院形成互補格局,注重親子家庭文化氛圍的打造,以孩子的視角讓文化更貼近民眾,讓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劇場。

“建鄴書房”“濱江之夏音樂節”“江心洲露天電影節”“24小時美術館”“劇在建鄴”……近年來,建鄴區的文化特色品牌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推出了多個針對細分受眾的子品牌,涵蓋戲劇、歌舞、話劇、影視等多種形式。今年,該區還將選取75處城市公共空間,嵌入文化藝術設計,推動藝術雕塑、文化標識、創意空間的更新;依託奧體-濱江-青奧文化集聚區內高密度、大體量、現代化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推動南京城市中央文化區的整體建設。

借力科技手段,群花包圍的美景營造並還原了莫奈作畫的場景

文化+科技 壘起産業新高地

以莫奈畫作《睡蓮》為流動的背景,搭建起睡蓮、木橋、蘆葦、池塘、荷葉,以群花包圍的美景營造並還原了莫奈作畫的場景,40多面投影布上輪番變換著數百幅畫作。去年底,河西金鷹世界五樓,一場“遇見印象派·光影互動藝術展”吸引了10多萬人前來“打卡”。現場雖然沒有一幅畫家原作,但三四米高的巨幕,細膩完美地呈現了印象派的經典作品。站在畫前,參觀者仿佛置身一個世紀前,可以隨時和19世紀的畫家巨匠們“交流”。

讓古典畫作“活”起來,離不開位於建鄴區國家廣告産業園的江蘇銳豐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銳豐智科”)的技術支援。銳豐智科成立於2010年,最早從事體育場館、劇場劇院等的燈光、音響設計和安裝。2013年入駐建鄴以來,公司也迎來了轉型,開始聚焦文化創意産業,開發具備自主版權的互動藝術展、多媒體體驗館,通過運用數字多媒體技術、建築投影等高新科技打造3D燈光秀、水幕秀等文化旅遊項目。

在銳豐智科董秘王海洋看來,公司的轉型發展與建鄴的“文化基因”分不開。“公司剛來時,我們只知道這裡是金融中心,近幾年明顯感覺到區裏對文化的重視,渠道、資金方面的對接也很多。除了金融集聚區,建鄴也成了文化産業集聚區。”他舉例説,從扶持資金到資源對接,銳豐智科的發展得到了建鄴區諸多支援。去年的中國(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會,建鄴區委宣傳部主動對接,為他們爭取到近百平方米的展位空間,用於展示其設計開發的裸眼3D影片《穿越南京》。“這次展會帶給我們的曝光率無疑是巨大的,也讓我們對接到了很多本地企業,為未來合作開拓了空間。”

據統計,建鄴區已集聚文化産業單位1595家(規上92家),其中僅新城科技園就集聚了780多家。為更好服務園內企業,新城科技園建有南京數字文化産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該平臺擁有行業最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建設IDC渲染中心、3D調色中心、動作捕捉中心、3D列印及虛擬現實中心等五大中心。“這個平臺都是高端硬體設備,企業自己購置起來資金壓力大,現在政府建平臺給企業免費使用,解決了企業發展中實實在在的問題。”原力動畫政府事務經理程咏薇説。

今年6月出臺的《建鄴區文化、旅遊、體育産業三年倍增計劃》明確,三年內實現文化産業倍增的新目標。建鄴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峰表示,將突出“文化+”戰略為主題,以文旅、文商、文科、文創、文藝、文教等跨界産業為載體,打造數字影音、遊戲動漫、廣告傳媒、文化演藝、會展服務等主導的文創集群,形成多個多樣化的文化發展平臺,謀劃前沿性、創新性、跨界性的綜合示範園區,全面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

非遺學院裏,學生們正在製作絨花

體制創新 助力文化高品質

建鄴雖是新城,卻也有篆刻、南京絨花、惠山泥塑、灑金紙、古籍修復、書畫修復、陶瓷修復等一大批“老行當”。2017年11月,全國首家由政府設立的非遺專業學院——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專業學院在建鄴區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揭牌。“我們目前已有非遺教師19人,常聘授課專家8人,包括來自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學等的專家以及代表性非遺項目傳承人等。”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校長朱國美介紹,學院已有近20項非遺項目成為專業課程,未來對非遺傳承的貢獻將是持續的也是專業的。

校企融合是職業教育的生命力。在建鄴區支援下,非遺學院與南京博物院、南京圖書館、市文投集團等企事業單位展開闔作,啟動産教融合平臺建設。以非遺學院奧南新校區為載體,打造非遺主題書店、咖啡館,以及非遺數字化體驗館、DIY手工體驗坊等,成立非遺大師工作室。“作為學校而言,我們在資金方面壓力是比較大的,通過創新機制,如今我們只需要專注人才培養和輸送就可以,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朱國美説。

前不久,建鄴區一連公佈了多項城市文化合作項目:與南京市文投集團簽訂了共建南京民族樂團協議,另與河西國資集團三方共同簽訂成立“南京濱江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協議。共建後的南京民族樂團邀請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擔任藝術總監。趙季平對此次共建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樣的共建高瞻遠矚,是一種獨特的創新,將給南京民族樂團插上騰飛的翅膀,對民族音樂事業也將起到不可估量的支援作用。”未來,南京民族樂團將幫助建鄴打造民樂表演團體,為建鄴創作專門的代表性作品並開展專場演出和講座。

成立南京濱江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也是建鄴區創新文化體制機制的新嘗試。記者了解到,合資公司成立後,將以市場化方式推進建鄴區相關項目投資運作,並以此為紐帶,逐步積累項目資源要素,加大市場開發,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逐步減少政府補貼,改變傳統政府一次性項目補貼的投資方式,通過活動形成業態並可持續發展。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表示,此舉是各方在推動文藝發展、文藝繁榮的過程中,加強體制機制創新的積極嘗試和探索。

“市區共建,不僅能夠增加高品質文化供給,提升廣大市民文化生活體驗,還能進一步提升建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建設現代化國際性城市中心建設增添文化助力。”周峰表示,現在的建鄴正處於“城市中心”建設的關鍵期、産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和發揮疊加優勢的窗口期,需要一個能夠以國際語匯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建鄴聲音的文化品牌,去撬動建鄴文化發展的大藍圖,高品質打造“城市客廳”名片。(記者 朱殿平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南京市建鄴區:塑造文化筋骨扮靚“城市客廳”)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